左散骑常侍东海徐公

徐公真丈夫,不独文章伯。 江南兵未解,主忧臣惨戚。 公愿纾其难,苦求使上国。 庶获一言伸,少息苞茅责。 其君惊且叹,执手涕沾臆。 谓言知尔晚,何此忠义激。 天子叱在殿,诮让雷霆赫。 公亦从容对,曾不渝神色。 仁者必有勇,斯亦古遗直。 书大略其小,我有春秋癖。 所以此诗中,不言公翰墨。 庶警事君心,勉旃希令德。

译文:

左散骑常侍、东海人徐公,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可不只是文章写得好的大家。 当时江南地区战事还未平息,君主忧虑,臣子们也都满脸悲戚。徐公心怀为国解难的志愿,苦苦请求出使北方的大国。他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来伸张正义,稍稍缓解一下大国对本国类似“苞茅之责”(这里借用典故,指大国对小国的兴师问罪)的压力。 他的君主又惊又叹,拉着他的手,泪水沾湿了胸膛。君主说:“后悔这么晚才真正了解你,没想到你如此被忠义所激发。” 徐公到了大国,天子在宫殿上大声斥责他,责骂声如雷霆般震耳。但徐公依旧从容应对,神色没有丝毫改变。 正所谓有仁爱之心的人必定有勇气,徐公就如同古代那些耿直敢言的贤士一样。 写史的人通常会记录大事而忽略小事,我有像孔子著《春秋》那样的偏好。所以在这首诗里,没有提及徐公的书法文章等方面。 我写下这首诗,是希望能警醒那些侍奉君主的人,勉励大家努力追求美好的品德。
关于作者
宋代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