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风

噫气含朝籁,离星动夕躔。 威灵随汉筑,煦妪上虞弦。 清拂兰台客,徐飘郑圃仙。 来应凭虎啸,去不待蛇怜。 塞外凄天马,林端饱露蝉。 入松和韵古,转蕙逐光妍。 黄落汾睢地,悲歌易水天。 如何箕颍上,独取一飘捐。

译文:

清晨的风如人呼气般带着自然的声响,夜晚星辰似乎因风的吹拂而移动着轨迹。 风的威力如同当年刘邦在汉中筑坛拜将时那般威风凛凛,又像舜弹奏五弦琴时带来的温和气息,孕育着万物。 它轻轻拂过兰台之上的文人墨客,慢慢飘向隐居在郑圃的贤士。 风来时仿佛凭借着老虎的呼啸之势,离去时也无需像蛇那样相互怜惜、依傍而行。 在塞外,风让天马感受到凄凉;在树林顶端,风让露蝉尽情享受。 风进入松林,和着松涛发出古朴的音韵;掠过蕙草,追逐着阳光展现出美丽的姿态。 在汾睢之地,秋风扫落黄叶;在易水之畔,风伴随着悲壮的歌声。 为什么在箕山和颍水之上,许由却只取一瓢饮,对这无处不在的风如此不屑一顾呢。
关于作者
宋代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