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人出丐求颂

一霎山前春雨干,丛林气韵洗衰寒。 水明玉兔随征棹,线重金鳞上钓竿。 午钵莫嫌分饭甑,千僧无念集蒲团。 化机妙应头头准,手眼通身不著谩。

译文:

### 整体理解 这首诗描绘了禅人外出乞食的相关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禅意。诗中既有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有对禅门生活和修行境界的表达。 ### 逐句翻译 1. “一霎山前春雨干,丛林气韵洗衰寒。” - 刚刚过去一阵山前的春雨,现在已经停歇且地面干爽了。这春雨仿佛把山林间那种衰败、寒冷的气息都清洗掉了,使得丛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 “水明玉兔随征棹,线重金鳞上钓竿。” - 水面清澈明亮,月亮(玉兔在古代常指代月亮)的影子随着远行的船桨在水中摇曳。就像那细细的钓线,成功地钓起了身上闪烁着金光的大鱼。这里可能寓意着禅人在修行或乞食的过程中会有所收获。 3. “午钵莫嫌分饭甑,千僧无念集蒲团。” - 到了中午,禅人拿着钵盂乞食时,不要嫌弃从饭甑里分出来的食物。众多的僧人都能做到心无杂念地聚集在蒲团上修行。 4. “化机妙应头头准,手眼通身不著谩。” - 对于世间变化的机缘,禅人能够巧妙地应对,每一个方面都能精准把握。禅人的身心、眼目等各个方面都不会被虚假不实的东西所迷惑。
关于作者
宋代释正觉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