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二三九

静之不昏,湛而若存。 动之不浑,用而亡痕。 入见离微之根,出游幻化之门。 赤水之求故罔象而珠得,庖丁之伎乃亡牛而刃奔。 百川碧涨,三月红繁。 海不失于潮信,华自得于春恩。

译文:

### 整体理解 这首诗主要是在描述一种高深的禅修境界以及自然与修行的契合之美。从对禅者动静状态的描绘,到通过典故阐述修行的成果,最后以自然景象作比,揭示禅理与自然规律的相通。 ### 译文 当处于安静状态时,内心澄明而不昏昧,就像那清澈的水一样,虽看似平静却好像蕴含着无尽的生机与智慧,仿佛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在默默留存。 当有所行动之时,内心依然清晰明澈,不会变得浑浊混乱。在运用各种能力和智慧去做事时,就像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一样自然而不着痕迹。 深入内心去探寻,能够发现那极其细微、难以察觉的根本所在,洞察到事物最本质的真相。外出修行游历,仿佛能自如地出入那如同梦幻般变化多端的世间之门,不被外界的虚幻所迷惑。 就如同在赤水河畔寻找宝珠的故事一样,摒弃了世俗的感官认知(罔象),最终才能获得真正的宝珠,比喻只有放下杂念和执着,才能领悟到禅的真谛。又像庖丁解牛一样,技艺高超到眼中已经没有完整的牛,而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刀刃在牛的身体中游走自如,这是在形容修行者技艺娴熟、得心应手,达到了一种超越常规的境界。 此时,世间的景象如同百川的水都泛起了碧绿的波澜,三月的繁花竞相盛开,无比繁茂。大海始终遵循着潮汐的规律,按时涨落,从不失信。花朵也自然而然地从春天那里得到了滋润和恩泽,绽放出美丽。这就如同修行者遵循着自然和禅理的规律,一切都自然而然、恰到好处。
关于作者
宋代释正觉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