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为已,今之学为人。 始乎芒芴间,扩充遂无垠。 克已而复礼,天下皆归仁。 尼父百世师,道妙圣且神。 天将为木铎,故未丧斯文。 贤哉颜氏子,至乐忘其贫。 语之而不惰,好学无与伦。 孟子养浩然,卓尔踵后尘。 万锺与千乘,不肯易其身。 茫茫自圣哲,六籍经几秦。 末学更多岐,学海无问津。 伊川二先生,身修道愈振。 当年从之游,不减洙泗濵。 至今士气盛,亦复民风淳。 柴子柯山秀,言厉即之温。 由来思无邪,果见德有邻。 潜心坐一室,淡泊遗嚣纷。 收视而返听,自得于见闻。 先生虽云亡,书在传日新。 得味极钻仰,恍如入室亲。 而我先君子,实预绛帐宾。 我亦闻绪余,往往书诸绅。 多言反成蔽,目击道乃存。 藜杖一幅巾,蚤晚来叩门。
潜心斋
译文:
古代的人做学问是为了提升自我修养,而如今的人做学问却是为了向他人展示。
学问刚开始的时候,就像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然而一旦加以扩充,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回复到“礼”的要求上,那么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孔子是百代的师表,他的学说精妙无比,既圣明又神奇。上天要让他成为传播真理的使者,所以没有让这些文化道统丧失。
贤德的颜回啊,他能在最简朴的生活中获得至高的快乐,忘却了自身的贫困。孔子跟他讲学,他从不懈怠,他的好学是无人能比的。
孟子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卓越地继承了先圣的事业。即使有万钟的俸禄、千乘的车马,他也不肯拿自己的气节去交换。
自从古代圣哲的时代过去,历经像秦朝焚书那样的劫难,六经已经遭受了不少破坏。后世那些肤浅的学问流派众多、分歧很大,在这如大海般的学问里,都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程颐、程颢二位先生,他们自身修养道德,使得道统更加振兴。当年跟随他们学习的人,那学习的盛况并不亚于孔子在洙水、泗水之滨讲学的时候。
直到如今,当地的读书风气依然很盛,民风也十分淳朴。柴子来自柯山,那里人才辈出,他言辞刚直,但是接触起来却让人感觉温和。
他向来思想纯正无邪,果然品德高尚就会有贤德的人来与他为邻。他独自一人在一间屋子里潜心钻研学问,淡泊名利,遗世独立,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纷扰。
他收敛目光、静听内心,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虽然伊川先生们已经离世,但他们的著作流传下来,内容常读常新。
柴子深入钻研,品味其中的真意,仿佛亲自进入了先生们的房间,与他们亲近交流。而我的父亲,当年也曾是伊川先生讲学的座上宾。
我也从父亲那里听闻了一些学问的余绪,常常把这些话记在心里。过多的言辞反而会成为认知的阻碍,有时候亲眼见到、亲身感受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我拄着藜杖,头戴一幅巾,早晚都会来敲柴子的门,向他请教学问。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