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校书图

我闻校书如扫尘,尘随帚去辄随有。 萤窗孤坐志不分,帝虎鲁鱼相可否。 榻上诸公富贵人,安能办此铅黄手。 绿柳啼鶑耳畔春,翠袖弹丝眼前酒。 如何复窥蠹简尘,又借管城公作帚。 画史画名不画实,润色丹青传不朽。 我是瀛洲旧校书,挥汗磨铅胝两肘。 当时万一见此图,诸郎不免涎垂口。

译文:

我听说校书就如同清扫灰尘一样,灰尘随着扫帚扫走马上又会有新的灰尘出现。 在那像萤火虫光一样微弱灯光映照的窗前,校书人独自坐着,心思专注,仔细辨别那些传抄错误的文字,判断它们的正误。 那榻上坐着的各位达官贵人,怎么能有拿着铅粉、黄纸进行校勘的本事呢? 窗外绿柳成荫,黄莺啼叫,仿佛在耳边奏响春日的乐章,面前有美人挥舞着衣袖弹奏着丝弦,桌上还摆放着美酒。 可为什么还要去翻阅那满是蠹虫蛀蚀痕迹、沾满灰尘的书籍,又要借助毛笔当作扫帚去清扫书中的错误呢? 画家往往只画出了校书的名声,却没有画出校书的实际艰辛,只是用色彩去润饰这幅画,让它能够流传不朽。 我曾经是在瀛洲担任校书的人,挥汗如雨地研磨铅粉进行校勘,两肘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当时如果万一看到这幅《校书图》,那些年轻人免不了要馋得口水直流了。
关于作者
宋代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