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仙都山黄帝祠宇

我渡溪水寻荒村,群峰势若万马奔。 酣酣春色雪初霁,霭霭野气山犹昏。 琼楼金阙涤地尽,松柏半带斤斧痕。 要还清浄扫尘俗,一炬劫火安得焚。 行人鞠躬下马拜,仙都妙理吾能言。 威神可畏凛如在,有台今亦祠轩辕。 当年垂衣正南面,制作取尽坤与干。 凿开鸿荒肇人纪,首为区宇立本根。 风后力牧来联翩,神机开辟施无垠。 初传闻道广成子,后乃密契中皇君。 功高德大不可拟,几与造物分遗恩。 遥遥唐虞建炎运,万年圣子兼神孙。 至人御世用常道,飞升轻举安足论。 爰作一气生万物,奈何已把天人分。 伏羲八卦画已破,女娲欲补理亦繁。 飘然独返紫清去,却敛造化归金浑。 庙前仙石表今古,屹立霄壤争雄尊。 鼎湖可望不可见,意今后世难攀援。 顶中玄宫号泥丸,自然有路朝天阍。 此身内外神气合,俯仰自超生死门。 默运四时无诡异,试观日月谁吐吞。 祇今湖边送风雨,草木吹动旗与幡。 飘然十丈红菡萏,碧溪下插玻璃盆。 马蹄车辙不须有,虽迷襄野道自存。 岩泉夜发百谷响,洞庭乐声犹可闻。 山川古色藏妙意,谁与开涤明根源。 我谈希夷返淳朴,不假辩说波涛翻。

译文:

我渡过溪水去寻觅那荒僻的村庄,只见群峰的态势就像万马奔腾一般。 那浓浓的春色里,雪刚刚停住放晴,山间弥漫着霭霭雾气,天色依旧昏暗。 曾经的琼楼金阙都被彻底荡涤干净,松柏树上还带着一半被斧头砍伐的痕迹。 想要恢复那清净之地,扫除尘世的污浊,可一场大火的劫难又怎能轻易被遗忘。 过往的行人都恭敬地鞠躬、下马参拜,仙都的奇妙道理我能够一一道来。 黄帝的威严神勇让人敬畏,仿佛他依然就在这里,如今有高台也是用来祭祀轩辕黄帝的。 当年黄帝垂衣拱手、面南而治,世间的制度、文化等创造几乎涵盖了天地的一切道理。 他凿开了混沌蒙昧的原始状态,开创了人类社会的纲纪,为天下奠定了根本。 风后、力牧等贤才接连前来辅佐,他们的神机妙算得以广泛施展。 起初听闻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来又与中皇君心意契合。 黄帝功德巨大难以比拟,几乎能与天地造物分享赐予人类的恩泽。 遥想唐尧虞舜时期开启了国运,如今的圣明君主是黄帝传承万年的子孙。 至德之人治理天下遵循常道,所谓的飞升成仙又哪里值得一提。 黄帝造就了一气而生万物的局面,无奈如今天人已经有了分别。 伏羲所画的八卦奥秘已被打破,女娲想要修补天地的道理也变得繁杂。 黄帝飘然独自返回了天庭,将天地造化收敛于玄妙之中。 庙前的仙石见证着古今变迁,它屹立在天地之间,与天地争着彰显尊荣。 鼎湖只可远望却难以见到,想来后世之人也难以企及黄帝的境界。 人头顶中的泥丸宫,自然有道路可通向天庭。 只要此身内外神气融合,俯仰之间就能超越生死的界限。 默默地运转着四季,没有奇异怪诞之事,且看那日月的升降,又有谁能主宰呢? 如今湖边风雨来袭,草木摇动,就像旗帜和幡在飘动。 溪水中十丈高的红荷花,仿佛插入了碧溪这玻璃盆中。 世间的马蹄车辙不必存在,即便迷失在襄野那样的地方,大道也依然存在。 夜里山岩间泉水奔涌,百谷作响,仿佛还能听到如同洞庭之乐般的声音。 山川古老的景色中藏着奇妙的意趣,谁能来开启、阐明这其中的根源呢? 我谈论着道家的玄妙质朴之理,无需像波涛翻涌般地辩解。
关于作者
宋代王铚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权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书成,赐名《枢庭备检》。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著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王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溪集》为底本。校以原李盛铎藏清抄本(传录吴石仓校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初渭园藏清抄本(张桐生校本,简称初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雪溪诗集》(简称小集本)。又据李盛铎本《雪溪诗补遗》及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