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永锡家青神喜红花堰兴作诗因次韵

终岁辛勤农在野,边头亦闻军茇舍。 指挥郡县催挽输,兼伐苇蒲收檿柘。 诸将但思弧矢利,教我力耕谁暇议。 兵多食少将奈何,请君往问司徒锐。 秦人凿渠开陌阡,坐临关东常晏然。 当时列国岂知此,楚王内府藏三钱。 何须飞来黄鹄语,吾已得于褐之父。 红花堰废今百年,不复秋成颂多稌。 君看初未作此陂,夏无暑雨民怨咨。 锸声殆合桑林舞,千夫𣃁荒汗如雨。 道旁笑指堰复兴,他日饱食勿忘今。

译文:

一年到头,农民们都在田野里辛勤劳作,边境上也听说军队在扎营。 官府指挥着郡县,催促百姓运送物资,还让大家砍伐芦苇蒲草,采收檿桑和柘桑。 将领们只想着弓箭武器的威力,又有谁会来考虑让我们好好耕种呢? 士兵众多但粮食却不够,这可怎么办呀,请您去问问司徒锐吧。 当年秦国的人开凿水渠、开辟田界,因此能稳坐关中,常常平安无事。 那时候其他列国哪里懂得这个道理呢,楚王的内府里只知道藏着钱财。 哪里需要等那飞来的黄鹄来告诉我们道理,我已经从那穿粗布衣服的老农那里得到启示了。 红花堰已经荒废将近百年了,再也听不到人们在秋收时歌颂丰收稻谷的声音。 您看在还没修建这个堤坝的时候,夏天没有及时的雨水,百姓们都在抱怨叹息。 如今众人挥动铁锹的声音,简直就像在桑林里起舞一样热闹,上千人开垦荒地,汗水如雨下。 路边的人笑着指着说红花堰又重新修建起来了,以后能吃饱饭的时候可别忘了现在的辛苦啊。
关于作者
宋代晁公溯

晁公溯,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清康熙《清丰县志》卷四)。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末知梁山军。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有《嵩山居士文集》五十四卷,刊于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又有《抱经堂稿》,已佚。 晁公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嵩山居士文集》为底本。校以清初抄本(简称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知圣道斋抄本(简称知圣道本,藏上海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