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刘子仪视作红花堰

冽冽天北风,仰视寒云繁。 蛰虫亦坯户,子独在丘原。 路人指此堰,啧啧相与言。 堙废将百年,故道今岂存。 旁有蒋子池,沮洳无根源。 耕者病夏畦,拥耒涕潺湲。 念子不惮劳,塞茅手自掀。 忽报故道出,万锸如雷喧。 堰成争来观,矗若千丈垣。 少壮始从仕,功绩已可论。 他时当不朽,名配谢公墩。

译文:

在寒冷的冬日,北风凛冽地呼啸着,抬头望去,天空中堆积着厚厚的寒云。连那些蛰伏的虫子都已经用泥土封住洞口准备过冬了,而你刘子仪却独自奔波在那荒丘原野之上。 路上的行人指着这座红花堰,纷纷啧啧称叹,互相交谈着:这堰都已经荒废将近百年了,当年的河道如今还能找得到踪迹吗?旁边有个蒋子池,那地方一片泥泞潮湿,也找不到水源的根源。种田的人夏天灌溉农田时可犯了难,他们扛着农具,伤心地泪流不止。 想到你不怕辛苦,亲自掀动茅草,探寻河道。忽然有人报告说,原来的河道被找到了,一时间,众人挥动铁锹挖土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喧闹。 堰坝建成后,大家都争着跑来观看,它高高矗立着,就像千丈高的城墙。你年纪轻轻就开始为官做事,如今这功绩就已经值得称赞了。将来你定会名垂不朽,你的声名能与谢公墩相媲美。
关于作者
宋代晁公溯

晁公溯,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公武弟。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清康熙《清丰县志》卷四)。史籍无传,据本集诗文,知其举进士后历官梁山尉、洛州军事判官、通判施州,绍兴末知梁山军。孝宗乾道初知眉州,后为提点潼川府路刑狱,累迁兵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有《嵩山居士文集》五十四卷,刊于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又有《抱经堂稿》,已佚。 晁公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嵩山居士文集》为底本。校以清初抄本(简称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知圣道斋抄本(简称知圣道本,藏上海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