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鱼千万族,一一异状貌。 飞潜同一性,巨细何必校。 彼微水中鼃,四足伛而疱。 自从科蚪初,生育在泥淖。 好鸣乃其性,非故欲喧閙。 蝈氏职洒灰,恐非圣人教。 吾闻人间世,生死同梦觉。 杀物伤吾仁,忍听声𤇹爆。 况我儒衣冠,弦诵生乡校。 彼亦呼子曰,有意欲吾效。 人虫各好生,奚用苦相挠。 退之惮食蛇,得得释笼罩。 子厚放鹧鸪,仁心亦稍稍。 胡为于此虫,未尽忘嗜乐。 荐祠用枭獍,穿穽诛虎豹。 古人岂妄杀,去害除不孝。 愿留兹鼓吹,驻我寒溪櫂。
和韩答柳柳州食虾蟆
译文:
在这世间的虫鱼有千千万万种,每一种都有着不一样的形状和外貌。
无论是能飞的还是能潜游的生物,它们本质上的生命特性是相同的,又何必去计较体型的大小呢?
那微小的水中蛤蟆,四条腿弯曲着,身上还有一些鼓包。
从它们还是蝌蚪的时候起,就生长在泥沼之中。
喜欢鸣叫是它们的天性,并非是故意想要制造喧闹。
《周礼》中记载蝈氏用洒灰的方法来消除蛤蟆,我觉得这恐怕并非是圣人的教诲。
我听说在这人世间,生与死就如同梦境与觉醒一般。
随意杀害生物会伤害我的仁爱之心,我又怎么忍心听着它们被杀害时发出的声音呢?
况且我是身着儒服、头戴儒冠的人,在乡校里诵读着圣贤之书。
蛤蟆也会呼唤自己的孩子,好像是有意让我效仿它们的亲子之情。
人和虫类都有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为什么要用残酷的手段去相互干扰呢?
韩愈害怕吃蛇,特地把蛇从笼子里放了出来。
柳宗元放生鹧鸪,他的仁爱之心也稍稍显现。
为什么对于这蛤蟆,就不能完全忘却吃它们的喜好和乐趣呢?
古人祭祀会用枭獍,设陷阱诛杀虎豹。
古人并非是胡乱杀戮,他们是为了去除危害、惩治不孝的行为。
我希望能留下这些蛤蟆的鸣叫声,就像留下美妙的鼓吹之音,陪伴着我在寒溪中划船游玩。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