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首 其一九

佛是西天之梵语,此土将觉义以同名。 心迷不觉属众生,心转觉时一切佛。 佛开口处为言教,化导迷心转觉心。 众生开口成寐语,沙魇群迷叫不醒。 迷悟不同希达者,诸佛方便救迷情。 情忘想尽明心者,海藏琅函不可轻。 在在处处堪闻演,共祝吾皇亘古今。 臣忠子孝那边静,风雨调和物物成。 是非一体元无二,佛与众生不出心。 我今圆满如来藏,唯愿众生发信心。 等与如来同受用,一闻千悟永瞻钦。 这回针芥若不遇,刹那失足坠幽冥。 阎公问汝将何答,未免刀山火燄林。 地狱皆因心不悟,一十八界杳难寻。 八万四千城可畏,铁围无间苦呻吟。 个中不遇佛光照,万劫无由得出轮。 忉利诸天因业坠,后闻天皷复超升。 人生有限空花相,光阴迅速岂堪停。 古人究道如救头,后士无依岂不惊。 一失人身难再复,荣华富贵苦来临。 如今自有非他事,性水澄清理甚深。 海印森罗融万象,湛然无古亦无今。 化无所化知无二,自肯随心了此经。

译文:

佛是西方天竺的梵语词汇,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用“觉”的意思来与之对应称呼。 当内心迷惑、不能觉悟的时候,就是普通的众生;而一旦内心转变、开始觉悟,那便都是佛。 佛开口说话就是在传法说教,目的是教化引导那些内心迷惑的人,让他们转变为觉悟之心。 众生开口说出来的往往像是梦话,就像被梦魇困住的一群人,怎么叫都叫不醒。 迷惑和觉悟是不同的状态,希望那些通达的人能明白。诸佛会用种种方便法门来拯救处于迷惑中的众生之情。 那些能忘却情感、穷尽思虑而明心见性的人,可不要轻视佛经这些佛法宝藏。 佛法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听闻和宣讲,大家共同祝愿我们的皇帝统治长久,亘古亘今。 臣子忠诚、子女孝顺,那么社会就会安定;风雨调和,万物就能生长成熟。 其实是非本质上是一体的,并没有区别,佛和众生都离不开这颗心。 我如今已经圆满证悟了如来藏的境界,只希望众生能生起对佛法的信心。 大家能和如来一样享受佛法的妙果,听一次就能有千般领悟,永远瞻仰钦敬佛法。 如果这一次机缘不契合,就像瞬间失足,会坠入幽冥的恶道。 到时候阎罗王问你,你该如何回答呢?免不了要遭受刀山火海的痛苦。 地狱之苦都是因为内心不能觉悟而产生的,这十八界其实都是虚幻难寻的。 那八万四千种可怕的境界,铁围山和无间地狱里的众生痛苦地呻吟。 在这其中如果遇不到佛的光明照耀,历经万劫都没有机会脱离轮回之苦。 忉利天的诸天众因为往昔的业力而堕落,后来听闻天鼓说法又得以超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就像空中的花朵一样虚幻,光阴流逝迅速,哪能停下来呢。 古代的人探究大道就像抢救头上着火一样急切,后世的人没有依靠,怎能不警醒呢。 一旦失去了人身,就很难再获得,荣华富贵也会带来痛苦。 如今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事情,并非他人之事,我们本性之水澄清,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奥。 如同大海能印现森罗万象一样,我们的真心能融摄万物,它湛然清净,没有古今之分。 知道化与不化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自己愿意随心去领悟这部经。
关于作者
宋代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