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首 其二三

显老明禅,入理深渊。 文殊为体,妙用普贤。 凤山得旨,妙契南源。 三株树下,坐断云烟。 金刚作眼,鼻孔辽天。 言谈讽咏,草木皆鲜。 钦风久矣,偶睹惠然。 如天甘露,沃我心田。 希有希有,世外金仙。 老婆心切,示我窥鞭。 自知本有,久被尘缠。 普光明殿,海印俱全。 弥勒阁中,了了何言。 常在不欠,触目无边。 一毫头上,妙绝偏圆。 含融法界,本体现前。

译文:

这是一首禅偈,以下是较为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 有高僧彰显禅法之精妙,深入探究佛法义理达到极深的境界。他以文殊菩萨般的智慧为本体,又有着如普贤菩萨般的广大妙用。 在凤山领悟了佛法宗旨,与南源的禅理奇妙契合。在三株树下,他超凡脱俗,仿佛截断了尘世的云烟。 他有着如金刚般锐利的洞察力,鼻孔冲天(形容其超凡脱俗、不拘常规)。他言谈之中,连周围的草木都显得生机勃勃。 我钦慕他的禅风已久,今日偶然得见他,如同见到祥瑞。他就像天上降下的甘露,滋润了我的心田。 如此殊胜稀有啊,他就像是世外的金仙。他怀着慈悲心切的关怀,给我指引了修行的方向。 我自己也明白,其实每个人本自具足佛性,只是长久以来被尘世的烦恼所缠绕。 在普光明殿中,那如同大海印现万物般的圆满智慧本就齐全。在弥勒阁里,一切都清清楚楚,又何须多言呢? 佛性本就常在,从不缺少,只要我们去感悟,眼前的世界便宽广无边。就在极其细微之处,也有着绝妙而圆满的佛法妙理。 它含融了整个法界,本来的佛性本体就会自然显现。
关于作者
宋代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