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袁州浮桥语

普庵教化修浮桥,信心自肯大丰饶。 解脱皆因不思议,度人无量永逍遥。 秀江千古源何极,非干今日与明朝。 一生补处谁知有,万德咸欢寂体寥。 蚊子眼中藏刹土,红灯焰里热眉毛。 毫发虚空全不漏,海山相击浪滔滔。 石牛吃尽张公粟,木女垂丝钓巨鳌。 新罗国打西川鼓,东震旦抛北越刀。 孔自孔,毛自毛,针劄不入大雄豪。 妄想颠倒苏公盛,未解撑船弄竹篙。 岂在文言多卜度,德山拄杖不敲槽。

译文:

普庵禅师以佛法教化众人来修建这浮桥,只要怀着坚定的信心,自然会获得极大的福报与富足。 人们能够解脱烦恼,都是因为有不可思议的因缘和修行,度化无数众生后就能永远逍遥自在。 秀江的水流千古不断,源头深不可测,这并不是只关乎今日或者明朝。 一生补处的菩萨,又有谁真正了解他们的存在呢?众多的德行都让人欢喜,而寂静的本体却是如此寂寥。 就好像能在蚊子的眼睛里藏下佛国净土,在红色的灯焰里感受到热辣辣的眉毛(形容不可思议之事)。 哪怕是毫发般细微的虚空,也能做到毫无遗漏,就像大海与高山相互撞击,激起滔滔巨浪。 石牛似乎能吃尽张公的粮食,木做的女子还能垂下丝线去钓巨大的鳌鱼。 新罗国能敲响西川的鼓,东震旦之地能抛出北越的刀。 事物各有其自身的特性,就像孔是孔、毛是毛一样,真正的大雄豪之人就像针扎不进去一样,不为外界所动。 那些妄想颠倒之人就像苏公那样,还不懂得如何撑船使用竹篙。 哪里需要用众多的文字言语去揣测度量呢,就像德山禅师的拄杖不会去敲打船槽一样。
关于作者
宋代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