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高石君堂

三吴黑风吹地拆,太湖浪高一千尺。 龟鼋两山压湖心,岁岁飞涛恣冲射。 山骨虽坚亦破碎,穴穿根断瑰奇出。 古来石品称上首,罗浮天竺乃其乙。 吴蜀相望天东西,而从何处得此石。 初逢颇惊丑怪状,徐视不见镌镵迹。 月暗烟昏鬼神怒,沙平草短狻猊掷。 或云王孟窃据时,曾是宣华苑中物。 奸雄败灭化为土,独此顽然苍玉立。 流落几家到李氏,命名以君相主客。 为君榜堂诧乡人,爱赏不啻连城璧。 金珰中官来奉使,一时气燄手可炙。 利诱威胁拟夺去,仲高誓死君之侧。 先世所宝吾敢坠,贵人缩首三叹息。 会昌丞相乃远祖,嗜好夙有烟霞癖。 平泉山居付梦想,石上刻字空照日。 朱崖精爽虽可畏,洛阳群盗旋充斥。 故知幽胜岂易保,天公似向人间惜。 政须洒扫堂上下,置酒招我无难色。 酒阑气壮拂衣起,摩挲石君话畴昔。

译文:

在三吴地区,那猛烈的黑风仿佛要将大地撕裂,太湖中的浪涛高高涌起,足有一千尺之高。龟山和鼋山好似巨大的磐石,沉沉地压在湖心,每年汹涌的浪涛肆意地冲击着它们。 尽管山体的石头质地坚硬,可也经不住这般冲击而破碎,山石被浪涛穿凿出洞穴,根部断裂,于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就出现了。自古以来,这种石头在众多石品中堪称上品,就连罗浮山和天竺山的石头与之相比,也只能排在它之后。 吴地和蜀地,一个在天的东边,一个在天的西边,不知这石头是从何处得来的。刚见到它时,我着实被它那丑怪的模样吓了一跳,仔细端详,却又看不到有人雕琢的痕迹。 在月黑烟浓的夜晚,这石头仿佛让鬼神都为之愤怒;在那平坦沙地、低矮草丛的地方,它又好似狻猊被人抛掷在此。有人说,在王孟割据蜀地的时候,这石头曾是宣华苑中的物品。那些奸雄们败亡之后化为了尘土,唯有这块石头依旧顽强地像苍玉一般矗立着。 这石头几经辗转,流落到了好几户人家,最后到了李氏手中。李氏将它尊称为“君”,把它当作重要的宾客。还为这石头专门建了个堂,取名“石君堂”,向乡里人炫耀,对它的喜爱和珍视绝不亚于价值连城的美玉。 有一次,戴着金珰的宦官奉命来到这里,一时间权势熏天。他用利益诱惑、用威胁手段,想要把这石头夺走,李仲高却誓死守护在石头旁边。他说先世传下来的宝贝,自己怎敢让它失落,那权贵听后也只能缩着脑袋,连连叹息。 李仲高的远祖是会昌年间的丞相,向来就有喜爱山水烟霞的癖好。他梦想着有平泉山居那样的美景,还在石头上刻了字,可如今也只是空留字迹在阳光下照耀。朱崖虽有威严可畏,可洛阳很快就盗贼横行。由此可知,那些幽静美好的事物实在是难以长久保存,老天似乎是怜惜它,才让它留在人间。 你应该赶紧把堂里堂外打扫干净,痛痛快快地摆上酒席请我来。等酒喝得差不多了,我定会豪情满怀地拂衣起身,抚摸着这石君,和你一起谈论往昔的故事。
关于作者
宋代王灼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可能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享年约八十岁。据有关史料记载,其著作现存《颐堂先生文集》和《碧鸡漫志》各五卷,《颐堂词》和《糖霜谱》各一卷,另有佚文十二篇。其成就巨大,被后人誉为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王灼的著述涉及诸多领域,在我国文学、音乐、戏曲和科技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