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伯父元仲二首 其一

我伯气吐虹,贯日干文光。 胸中有和璞,发挥见文章。 笔追羲献风,句压曹刘墙。 平生太古心,孰得窥行藏。 人间富贵味,掩口不一尝。 方朔饥欲死,次公醒而狂。 方寸不受折,养此百炼刚。 江湖五十年,飘飘曳征裳。 晚岁一区宅,欲并幽林塘。 浙东山水窟,选胜方徜徉。 兰溪得佳致,行筑钟山堂。 自顾世路险,机穽宁易防。 俛首吾不能,高卧庸何伤。 贫贱苟自得,面糗皆膏粱。 愿言守此志,鹏鷃聊相忘。

译文:

我的伯父气势如虹,他的文光能直冲云霄,穿透太阳。 他的胸中就像藏着和氏璧一样,才华在文章里充分展现。 他运笔能追及王羲之、王献之的风范,诗句的造诣能超越曹植、刘桢。 他一生怀着古朴纯真的心,谁又能真正了解他的行为和心思呢。 对于人间的富贵滋味,他不屑一顾,连尝都不想尝一口。 就像东方朔饥寒交迫几乎饿死,盖宽饶清醒而又狂放不羁。 他内心坚定,不受挫折的折损,始终保持着百炼的刚强。 在江湖间漂泊了五十年,他的征衣随风飘飘。 到了晚年,他想要一处宅院,最好能与幽静的树林、池塘为伴。 浙东是个山水秀丽的地方,他在那里挑选风景优美之处漫步游玩。 他看中了兰溪的美好景致,打算在钟山建造一座堂屋。 我自己深知这世间的道路充满艰险,陷阱实在难以防范。 但我不能低头屈服,就算隐居又有什么不好呢。 如果能在贫贱中自得其乐,那么粗茶淡饭也如同美味佳肴。 我希望能坚守这样的志向,像大鹏和斥鷃一样互不干扰,各自逍遥。
关于作者
宋代周麟之

周麟之(一一一八~一一六四),字茂振,祖为郫(今四川郫县)人,因仕宦徙居海陵(今江苏泰州)。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调常州武进尉。十八年,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学录兼秘书省校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七、一六○)。累迁权中书舍人。二十五年,出通判徽州。寻除著作郎(同上书卷一六五、一六九、一七○)。二十九年,除翰林学士兼侍读,为哀谢使使金。三十年,同知枢密院事。三十一年,因辞再使金责筠州居住(同上书卷一九一)。孝宗即位,许自便。隆兴二年卒,年四十七。遗著由子准辑为《海陵集》二十三卷,另有外集一卷。事见本集卷首周必大序,《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三有传。 周麟之诗,第一、二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海陵集》为底本,校以民国《海陵丛刻》本(简称丛刻本)。卷三以《海陵丛刻》所收《海陵集》外集为底本,其中《中原民谣》参校清《金陵诗征》卷七。另辑得集内乐语、贴子词及集外佚句,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