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百笏门,族望甲乡国。 堂堂六世祖,名在碧落籍。 人曰吾故侯,善政光古昔。 后裔联簪缨,北原荫榆柏。 里居百余年,世出二千石。 当时丛桂中,鸣珂动城陌。 变故忽相仍,流荡兵火厄。 一经焚劫余,故里半荆棘。 奔腾豺虎群,逃避天地窄。 十年湖山游,幸不死锋镝。 朝穿云麓青,夜钓月溪白。 间关度阳九,阖室仅安适。 遽婴风树悲,呼天泪横臆。 坡陁东龙冈,怅望隔窀穸。 故乡渺归期,异县悲久客。 北辕吾未能,辽绝江海隔。 思我伯父贤,一别几更历。 寇至独不去,巍坐空四壁。 高标揖夷齐,九死出焚溺。 居为一乡望,后学所矜式。 泮水修复初,儒盟首开席。 我独随风蓬,孤陋阻规益。 明年秋鸿飞,槐花动行色。 庶遂升堂拜,情话输悃愊。 诗成喜不寐,兴逐飞天翼。
寄伯父元举
译文:
我家是簪缨世家,家族声望在乡里首屈一指。
那堂堂的六世祖,名字都记载在仙籍之上。
人们都称他是昔日的贤侯,善政的光辉照耀古今。
后世子孙接连在朝为官,北原上的榆柏庇荫着祖先的英灵。
家族在这乡里居住了百余年,世代都有高官显贵。
当年家族兴盛之时,就像桂树成林,官员们车马往来,玉佩鸣响,震动了整个城郭。
然而变故接踵而至,遭遇了战火的劫难。
经历一番焚烧劫掠之后,故乡大半都成了荆棘丛生之地。
豺狼虎豹般的乱兵四处横行,我们逃亡躲避,感觉天地都变得狭窄了。
这十年来我在湖光山色间漂泊游历,所幸没有死在刀剑之下。
白天我穿行在青山云麓之中,夜晚在月色如银的溪边垂钓。
艰难地度过了这厄运之年,全家人才刚刚安定下来。
可突然又遭遇了丧亲之痛,我呼天抢地,泪水洒满胸膛。
那东龙冈起伏连绵,我只能惆怅地望着,却隔着遥远的墓地无法前往。
故乡遥遥,归期渺茫,在异乡做长久的客子让我满心悲戚。
我想回到北方故乡却无法成行,茫茫江海将我们远远阻隔。
我思念着贤德的伯父,自从一别已经过了好多年。
贼寇到来时,您独自坚守不走,坦然地坐在四壁空空的屋子里。
您的高尚品格堪比伯夷、叔齐,历经九死一生,从战火和危难中挺了过来。
您成为一乡之人的楷模,是后学们敬重学习的榜样。
学校刚刚修复的时候,您作为儒者的领袖率先开讲。
而我却像随风飘荡的蓬草,孤陋寡闻,没能得到您的教诲和帮助。
明年秋天大雁南飞的时候,正是槐花盛开、学子赴考的时节。
或许我能实现到您家中拜见的心愿,真诚地与您倾诉心里话。
写成这首诗后我欢喜得难以入眠,兴致就像长了翅膀,飞上了天际。
关于作者
宋代 • 周麟之
周麟之(一一一八~一一六四),字茂振,祖为郫(今四川郫县)人,因仕宦徙居海陵(今江苏泰州)。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调常州武进尉。十八年,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学录兼秘书省校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七、一六○)。累迁权中书舍人。二十五年,出通判徽州。寻除著作郎(同上书卷一六五、一六九、一七○)。二十九年,除翰林学士兼侍读,为哀谢使使金。三十年,同知枢密院事。三十一年,因辞再使金责筠州居住(同上书卷一九一)。孝宗即位,许自便。隆兴二年卒,年四十七。遗著由子准辑为《海陵集》二十三卷,另有外集一卷。事见本集卷首周必大序,《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三有传。 周麟之诗,第一、二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海陵集》为底本,校以民国《海陵丛刻》本(简称丛刻本)。卷三以《海陵丛刻》所收《海陵集》外集为底本,其中《中原民谣》参校清《金陵诗征》卷七。另辑得集内乐语、贴子词及集外佚句,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