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袁才举明景轩诗

孤竹两高人,不止一清字。 平生不念恶,和气满天地。 后来展禽氏,但以和得声。 至其不易介,耿耿秋旻清。 达人盖存我,不与外物较。 冥观莹方寸,随俗等喧閙。 由其有内外,所以立二名。 要知出处间,何往非通明。 入与神明居,如月出秋水。 出与尘坌交,如莲在泥滓。 莲虽不拒泥,终不与泥同。 月岂必在水,亦在潢污中。 由然与之俱,𫗦糟汩其泥。 退而省其私,炯若清庙圭。 昔者吾先师,不拒中牟费。 所贵不磷缁,不贵作同异。 当时解此转,惟有颛孙生。 于人无不容,自有嘉与矜。 嗟哉道不明,智过愚不及。 清为水底魂,浊为瓜上集。 乡愿乘间起,遂处二者间。 不夷亦不惠,以此容其奸。 吾道大明镜,皎皎当空垂。 物来无拣择,随尔多妍媸。 终然不失我,光景湛如一。 不落内外尘,亦不中间立。 我学不至此,颇识此中情。 意语不成诗,往作轩中铭。

译文:

伯夷、叔齐这两位高尚的人啊,他们可不只是有一个“清”字能形容。他们一生心里从不记恨别人的恶行,周身散发的和气布满了天地之间。 后来的柳下惠,只是凭借着温和的性情获得了名声。但说到他坚守自己的操守,那刚正的气节就像秋天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 豁达的人懂得坚守自我,不会和身外之物去计较。他们在内心深处进行深刻的洞察,让自己的内心纯净明亮,即使身处世俗的喧闹之中也能泰然处之。 因为有内心的坚守和外在的表现,所以才有了“清”和“和”这两个不同的名号。要知道,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保持一种通透明白的状态。 当人潜心修养、与神明相伴时,就如同明月从秋水之中升起,皎洁纯净。当人踏入尘世、与世俗之人交往时,就好像莲花生长在污泥之中。 莲花虽然不拒绝污泥的环境,但终究不会与污泥同流合污。月亮又何必一定要在清澈的水中呢,即使在污浊的水坑里它也依然明亮。 然而有的人,虽然和污浊的环境共处,跟着别人吃酒糟、陷入泥沼之中。但当他退下来独自反省自己的时候,他的内心又像宗庙中的玉圭一样光明磊落。 从前我们的先师孔子,并不拒绝去中牟和费这些地方。他所看重的是不被磨损、不被污染,而不是一味地去区分同与不同。 当时能理解孔子这一转变的,只有颛孙师。他对人没有什么不能包容的,自然有值得赞许和同情的地方。 可叹啊,正道不被人明白,聪明的人往往过度行事,愚笨的人又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清”就像是水底的魂魄,纯净而深邃;“浊”就像是聚集在瓜上的尘埃,污浊而杂乱。 那些伪善的乡愿之人趁机出现,就处在“清”与“浊”两者之间。他们既不像伯夷那样孤高,也不像柳下惠那样随和,就用这种方式来掩藏自己的奸邪。 我们的大道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皎洁地悬挂在天空中。万物到来它都不会有所挑选,无论美丑都会清晰地映照出来。 但它始终不会失去自己的本质,光亮清澈始终如一。既不会被内在或外在的尘埃所沾染,也不会在中间模棱两可地立身。 我自己的学问还没达到这样的境界,但也多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心里有这些想法,却不太会写成优美的诗篇,那就把这些话当作给你轩室的铭文吧。
关于作者
宋代项安世

项安世(一一二九~一二○八)(生年据本集卷四《内子生日(戊申)》“居士新年六秩来”推定),字平甫,号平庵,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后家江陵(今属湖北)。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绍兴府教授。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除秘书省正字,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池州(同上书卷八),移通判重庆府。入庆元党籍,还江陵家居。开禧二年(一二○六)起知鄂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二二),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三年权安抚使(同上书职官七四之二五),以事免。起为湖南转运判官,未上,用台章夺职而罢。嘉定元年卒。有《易玩辞》、《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宋史》卷三九七有传。 项安世诗,以《宛委别藏》本《平庵悔稿》十二卷为底本。校以清吴长元钞本(简称吴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