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昼寒以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分韵赋诗得竹字

仙洲几千仞,下有云一谷。 道人何年来,借地结茅屋。 想应厌尘网,寄此媚幽独。 架亭俯清湍,开径玩飞瀑。 交游得名胜,还往有篇牍。 杖屦或鼎来,共此岩下宿。 夜灯照奇语,晓策散游目。 茗椀共甘寒,兰臯荐清馥。 至今壁间字,来者必三读。 再拜仰高山,悚然心神肃。 我生虽已后,久此寄斋粥。 孤兴屡呻吟,群游几追逐。 十年落尘土,尚幸不远复。 新凉有佳期,几日戒征轴。 宵兴出门去,急雨遍原陆。 入谷尚轻埃,解装已银竹。 虚空一瞻望,远思翻蹙恧。 袒跣亟跻攀,冠巾如膏沐。 云泉增旧观,怒响震寒木。 深寻得新赏,一篑今再覆。 同来况才彦,行酒屡更仆。 从容出妙句,珠贝烂盈匊。 后生更亹亹,俊语非碌碌。 吾缨不复洗,已失尘万斛。 所恨老无奇,千毫真浪秃。

译文:

仙洲高耸有几千仞,下面有个云雾缭绕的山谷。不知这位道人是哪年来的,借了这块地方搭建起茅屋。想来他应该是厌倦了尘世的束缚,寄身于此来享受这份清幽与孤独。 他在清澈湍急的溪流上方架起亭子,开辟小径去观赏飞泻的瀑布。他结交了许多知名的朋友,来来往往还有诗文交流。有时大家拄着拐杖、穿着鞋子一同前来,在这山岩下一起住宿。 夜晚灯光照着大家写下的奇妙语句,清晨拄着拐杖四处游览观赏。大家一起品尝甘冽寒冷的茶水,兰草生长的水边弥漫着清幽的香气。直到现在墙壁上的题字,来的人一定会反复诵读。 我恭敬地拜谒,仰望这如高山般的道人和他的品德,心中不禁敬畏,神情变得严肃。我虽然出生得晚,但长久以来在此寄食斋饭。我独自兴起时常常吟诗感叹,也多次追随众人一同游玩。 十年间我陷入尘世之中,还好没有迷失太久就重回此地。新秋凉爽,我早有再来的约定,提前几天就准备好了出行的车马。 清晨起身出门,急雨已经洒遍了原野。进入山谷时还有些轻薄的尘埃,解开行装时已经看到了像银竹般的雨幕。 我望向空旷的四周,悠远的思绪反而涌起了局促和惭愧。我光着脚急忙向上攀登,头发和头巾都像被雨水洗过一样湿。 云雾和泉水比以前更壮观了,水流怒吼的声音震动着寒冷的树木。深入探寻又有了新的赏心乐事,就像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现在又重新开始努力。 一同前来的都是有才华的人,轮流劝酒时换了好几拨人。大家从容地吟出美妙的诗句,就像珍珠贝壳满满地捧在手中。年轻一辈也滔滔不绝,说出的佳句一点也不平淡。 我已无需再洗涤冠缨,因为早已远离了万斛的尘世污垢。只遗憾我年老却没有新奇的才思,万千毛笔真是白白地用秃了。
关于作者
宋代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