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重墙垣,为民须货殖。 扬庐国北户,东南頼控扼。 淮民鱼米余,百货仰殊域。 用铜防外泄,用铁乃奇画。 一利伏一弊,救弊要得策。 持货贸官券,舍此莫衣食。 钱货天下用,铁乃限南北。 坐令两淮民,块处断贸易。 计铁取券直,十才收六七。 朝贤爱淮民,此困盍矜恤。 铜铁均国宝,通变岂无术。 近甸视远地,未可岐畛域。 况今苦倒垂,倚待振焚溺。 缘江八郡尔,杂用顾何失。 官券朝北来,淮俗暮安宅。 即今私铸断,胡尚胶今昔。 吾贫复淮人,计势不容默。
钱弊
译文:
这其实不是古诗词,而是一首古体诗。下面是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内容:
治家需要重视建造坚固的墙垣来保障安全,治理百姓则必须重视货物的生产和流通。扬州和庐州地处国家的北方门户,对于东南地区起着关键的控制和扼守作用。
淮河流域的百姓在鱼米生产上有盈余,然而各种百货商品却要依赖外地供给。朝廷为了防止铜钱外流,采用铁钱流通实在是奇特的想法。
任何一种利益的背后都潜伏着一种弊端,要解决这些弊端就需要有恰当的策略。百姓拿着货物去兑换官方的纸钞,不这样做就无法解决衣食问题。
铜钱是天下通用的货币,可铁钱却只能在南北特定区域使用。这就让两淮地区的百姓像被封闭起来一样,贸易往来完全中断。
用铁钱去兑换官方纸钞时,按照价值计算,十成的铁钱只能兑换到六七成价值的纸钞。朝中的贤能之士关爱淮地百姓,面对这样的困境为何不可怜抚恤一下呢?
铜和铁都是国家的宝贵资源,难道就没有办法让货币流通灵活变通吗?不能因为离京城近还是远,就区别对待不同地区。
况且如今淮地百姓处境十分艰难,就像人倒挂着一样痛苦,急切地等待着救援。沿江的八个郡县而已,让铜钱和铁钱等混合使用又有什么过失呢?
要是官方的纸钞能早日在淮地通行,淮地的百姓很快就能安居乐业。
如今私自铸造货币的情况已经被杜绝,为什么还非要拘泥于过去的做法呢?我本就贫困,又是淮地人,从形势和情理上来说都不能沉默不语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