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居实师退院作偈留之

瞿昙住西域,说法度群生。 群生所依怙,目以不动尊。 惟其不动故,群动皆摄受。 是时波旬种,百千万眷属。 排拫摧毁辱,蜂发雨矢集。 瞿昙如须弥,蜉蠓如予何。 亦如太虚空,云翳自变灭。 砥柱中惊波,古今无少损。 不动而坐胜,妙力固如是。 子道已末法,衲子沈世纷。 竞为住院计,匪利即趋名。 就常不待招,逐有栈豆恋。 实师住神居,四众所归向。 云何得归向,以师清修故。 虽为众归向,不作患失想。 翩然挈瓶锡,去若释峤云。 亦如箭辞弦,势若不可挽。 自师扫积弊,群魔尚遗种。 瞿昙昔去世,政以波旬故。 师行不回首,彼魔所愿欲。 虽无末法病,或昧不动意。 请答四众心,请为神居地。 柅车折蜚锡,山立镇故栖。 须弥自无恙,太虚自空旷。 冲波沄沄去,砥柱屹不知。 群魔今末势,残雪行见𬀪。 我心寂不动,是瞿昙智力,是子大法权。 我不为子道,子道可槩举。 庸酌四众心,为子说此偈。 瞿昙设住世,与子同首肯。

译文:

### 译文 佛祖释迦牟尼居住在西域,通过宣讲佛法来度化众生。众生都把他当作依靠和庇护的对象,视他为“不动尊”。 正因为他内心坚定不移,所以能够包容和接纳世间的一切变动。当时,魔王波旬及其成千上万的眷属,纷纷出来捣乱,对佛祖进行排挤、诋毁和侮辱,就像蜂群出动、箭矢如雨般密集攻击。 然而佛祖就如同须弥山一样稳固,那些如蜉蝣般的小角色又能把他怎么样呢?他也像那广阔的虚空,云朵和阴霾会自然地变化、消散。他好似屹立在惊涛骇浪中的砥柱,从古至今都没有受到丝毫损伤。 他以不动的姿态取得胜利,其神奇的力量本来就是如此。如今佛法已经进入末法时代,出家人也陷入了世俗的纷扰之中。 他们竞相盘算着如何住进寺院,不是为了获取利益就是为了追逐名声。常常不等邀请就主动前往,像贪恋马槽里的豆子一样追逐名利。 实师居住在神居寺,四方信众都纷纷前来归依。为什么会得到众人的归依呢?是因为实师潜心修行、品行高洁。 虽然受到众人的尊崇和归依,但实师并没有患得患失的想法。他潇洒地带着水瓶和锡杖,离开时就像山间飘散的云朵一样洒脱。又如同离弦之箭,那势头好像无法挽回。 自从实师来到这里扫除了长期积累的弊病,但仍有一些邪恶势力的残余。当年佛祖离开人世,正是因为魔王波旬的干扰。 实师这一离开头也不回,正合了那些邪恶势力的心意。虽然实师没有染上末法时代的弊病,但或许没有完全领悟“不动”的深意。 请实师回应四方信众的心意,请为了神居寺这块土地留下。勒住马车,收回即将飞走的锡杖,像高山一样稳稳地镇守在原来的居所。 须弥山依然安然无恙,太虚依然空旷辽远。汹涌的波涛滚滚而去,砥柱却屹立不动、不为所动。如今那些邪恶势力已经到了末路,就像残雪很快会被阳光融化。 我的心寂静不动,这是佛祖的智慧和力量,也是实师所拥有的佛法大权。我不用详细地向实师阐述道理,实师对佛法的理解已经很透彻。 我只是权衡了四方信众的心意,为实师写下这首偈语。就算佛祖还在世,也会和我一样对实师点头赞同的。
关于作者
宋代陈造

暂无作者简介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