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四表兄求栖碧遗文

诗亡自昔周之东,末乃頼有三闾翁。 三闾避谗思去国,当时无人歌雨蒙。 忠怀义槩不见省,独以文字涂幽穷。 高情寓物发叹咏,忧深思远言非空。 富如渤澥产百怪,浩若九万扶摇风。 后来文士相继出,思援弓缴随冥鸿。 二都以降更七代,浸堕侈靡淫哇中。 新奇妩媚乏典则,往往体制多称宫。 汗牛充栋号繁博,简策冗长何其丰。 至音寂寥风雅坠,天球何处求玲珑。 辽辽旷世一杜叟,粹出于正排夷戎。 丁年天宝适倥偬,崎岖奔走方匆匆。 有我未始不忧国,岂若儿辈随朱红。 瞻前无隣后无配,膏馥残賸何丰融。 少陵以来栖碧老,笔锋闪闪矛新砻。 九原已矣不可作,知有妙语齐烝嵩。 生平寤寐祈一见,如垢未沐头方蓬。 君无恐我误雌霓,研核讽诵犹能工。

译文:

从往昔周朝东迁之后,诗歌的纯正传统就渐渐消亡了,到后来全靠有了三闾大夫屈原。 屈原为躲避谗言,心中想着离开自己的国家,可当时却没有人像《诗经·邶风·谷风》里那样,用诗歌表达心中的哀怨。他那忠诚的情怀、正义的气概不被人理解,只能用文字来排遣自己身处困境的忧愁。 他将高尚的情感寄托在事物上,发出感叹与咏唱,忧国忧民思虑深远,言语并非空洞无物。他的作品丰富得如同渤海能孕育出各种奇异的事物,浩荡得就像大鹏凭借九万里的旋风扶摇直上。 后来的文人相继涌现,他们都想如后羿援弓射落高飞的鸿雁一样,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从班固写《两都赋》以来历经了七个朝代,文学渐渐陷入了奢侈浮华、靡靡之音的境地。 作品追求新奇妩媚却缺乏典章法则,体裁往往多属于宫体诗一类。书籍多得能让拉车的牛累得出汗,堆满屋子,号称丰富广博,文章篇幅冗长,数量何其繁多。 纯正高雅的音乐寂静无声,《诗经》中“风雅”的传统已然衰落,就像美玉天球,到哪里去寻找那玲珑剔透的珍品呢? 历经漫长的岁月,才出了一位杜甫老先生,他的作品纯粹而中正,排斥那些不良的文风。他壮年时正赶上天宝年间的战乱,一路艰难奔走,十分匆忙。 他心中时刻忧虑着国家,哪像那些只知道追求功名利禄的小辈。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品中遗留的精华是多么丰富醇厚。 自杜甫之后,栖碧老人也有非凡的才华,他的笔锋闪烁,就像新磨的长矛一样锐利。可惜他已经去世,不能再创作了,但我知道他有精妙的文字,可与高山相媲美。 我生平日夜都希望能见到他的作品,就像头发蓬乱、满身污垢还没来得及梳洗一样渴望。表兄你不要担心我会像王廷凑误读“雌霓”那样读不懂作品,我还是能够仔细研读、诵读领悟其中妙处的。
关于作者
宋代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