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李梦符惠宣圣画像用韵奉酬

一艺必有师,尚论襄与夔。 一国必有师,尚论管与伊。 信知师道尊,分与君父夷。 吁嗟文王没,斯文属之谁。 微言二十篇,论次自学而。 传之者颜曾,其后则子思。 方当周之衰,诸子出怪奇。 王公各师承,一语可觧颐。 见之拥篲迎,不见嚬其眉。 孟子独推尊,是惟圣之时。 苟不本孔氏,皆放其淫词。 于是尊孔孟,诞作百世师。 自非戎翟秦,孰背此道驰。 本朝郡为学,薄海尸祝之。 往往屈万乘,降升庙庭垂。 我作暮春堂,鲁论以自随。 扁题落天上,鬼遁蛟龙移。 江山护昭回,谁敢或讪嗤。 中有夫子像,来从鲁家儿。 广文以遗我,温厉尚可追。 吾今得吾师,下视众说卑。 世世万子孙,永此巢一枝。

译文:

任何一门技艺都必定有老师,若要论及古代杰出的乐师,那就要提到师襄和夔。一个国家也必定有值得尊崇的老师,若要探讨古代的贤相,那非管仲和伊尹莫属。由此可以确信,师道是极为尊贵的,其地位和君主、父亲相当。 唉!周文王去世之后,这承载着道义和文化的“斯文”又托付给了谁呢?那蕴含着精微言辞和深刻道理的《论语》二十篇,从《学而》篇开始依次编排。传承孔子学说的是颜回和曾参,之后便是子思。 正当周朝走向衰落的时候,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出各种怪异奇特的学说。各国的王公贵族各自有自己尊崇的师承,听到某一句话就可能会心一笑。见到自己尊崇的学者,会恭敬地拿着扫帚迎接;见不到时就会皱起眉头。 只有孟子独自推崇孔子,认为孔子是圣人中能顺应时代变化的人。他觉得如果不以孔子的学说为根本,其他的言论都是放荡的邪说。于是,孔子和孟子的地位得到尊崇,他们成为了百代的师表。除非是那些像戎狄、秦朝那样背离文化和道义的,谁又会违背这条正道而驰呢? 本朝每个郡都设立了学校,普天之下的人都祭祀孔子。就连皇帝往往也会降低身份,来到孔庙行礼。 我建造了暮春堂,常常带着《论语》相伴。堂前的匾额题字就像从天而降一般,那气势让鬼怪遁逃、蛟龙迁移。江山都在护卫着这光辉的题字,谁敢讥讽嘲笑呢? 堂中有孔子的画像,是从鲁国孔子后人那里得来的。广文先生把它送给了我,画中孔子温和又严肃的神态还可以追寻。如今我有了自己尊崇的老师,再看其他各种学说就觉得很卑下了。希望世世代代的子孙,永远能在这学问的枝头栖息。
关于作者
宋代陈傅良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巨擘。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历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为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为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谥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