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水海豹来京畿,系裙尧舜深恶之。 元祐政和能几时,女真航海来乞师。 以燕伐燕夷攻夷,吾国何与潜与期。 岛夷日张耶律卑,城门失火殃鱼池。 督亢虽入空无赀,免夫赋及东南垂。 庙谟颠倒几逆施,中原丘墟责谁尸。 高皇匹马兴涣濉,南巡国步尤阽危。 神旌北指虏屡隳,天虽悔祸庭未犂。 两邦交聘玉节驰,廿年不见红旌旗。 狂胡穷凶不自知,意欲投箠凌江湄。 安知送死芜城西,倒戈势如蚁溃隄。 三年拜赐无能为,再寻和议平创痍。 中间纪载纷是非,颠末不备多怀私。 痛定泣血作者谁,佥言乱华疑传疑。 徐君忧世老不衰,会粹众作无棼丝。 东观直笔多所资,蓬莱汉阁生光辉。 儒荣名堂本训辞,大书流咏见丰碑。 我昔假吏陪琬圭,故宫禾黍伤离离,洪河大山望而悲。 壮士无数胡马肥,谓国有人何至斯。 此心耿耿泪自挥,年运而往不可追。 因君来觅儒荣诗,感触义槩矢以词。 无由纵览读书帷,愿得版行用激臣子无穷思。
寄题临江徐秘阁儒荣堂
译文:
### 开头至“中原丘墟责谁尸”
从前,海上的女真势力来到京城附近,那系着裙装的辽人(暗指辽国腐朽),是被圣明君主所深恶痛绝的。元祐和政和年间距离现在能有多久啊,女真竟然渡海来请求宋朝出兵相助。想着用燕国攻打燕国(以夷制夷),让夷人之间相互攻伐,可我们大宋本与此事无关,却私下参与并约定行动。海外的夷人势力日益扩张,辽国(耶律氏政权)则日渐衰微,这就像城门失火,最终殃及了我们大宋这个“鱼池”。即便像当年燕国献出督亢之地那样,我们宋朝把燕地拿了回来,却也是空无一物。而且“免夫赋”这种苛税还征收至东南地区。朝廷的谋略颠倒错乱,多次做出倒行逆施的事,中原地区沦为废墟,这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呢?
### “高皇匹马兴涣濉”至“再寻和议平创痍”
宋高宗单枪匹马在涣水、濉水一带兴起抗金大业,刚往南方巡幸时,国家的命运还十分危险。朝廷的军队旗帜向北挥舞,多次击败金兵,上天虽然有悔祸之意,但金国的朝廷还未被彻底摧毁。宋金两国相互派遣使者,使者手持玉节频繁往来,二十年里不见战火(没有大规模战争)。可那狂妄的胡人(金兵)穷凶极恶却不自知,还妄图挥鞭渡江侵犯。他们哪知道自己是去芜城(扬州)送死,结果金兵倒戈,形势就像蚂蚁洞溃堤一样一败涂地。三年后他们又来请求议和,却没什么诚意。之后双方再次寻求和议,来平复战争带来的创伤。
### “中间纪载纷是非”至“蓬莱汉阁生光辉”
这期间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众说纷纭、是非难辨,很多记载都不完整而且夹杂着个人私心。那些痛苦过后含泪书写历史的人是谁呢?大家都说这些关于外族祸乱中华的记载真假难辨。徐君忧虑世事,年老却依然精力不衰,他汇集众多相关作品,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这对朝廷史官撰写信史有很大的帮助,就像让汉代的蓬莱阁都增添了光辉。
### “儒荣名堂本训辞”至“年运而往不可追”
徐君用“儒荣”来命名堂室,本意是有深刻训诫意义的,用大字书写相关事迹并流传歌咏,就像树立起了一座丰碑。我从前曾以代理官员的身份陪使者持琬圭出使金国,看到旧都宫殿旁长满了禾黍,心中满是伤感。望着滔滔黄河和巍峨大山,我悲从中来。看着无数壮士战死,而胡人的马匹却肥壮,我不禁想问国家若真有人才,何至于到这种地步。我这颗耿耿忠心忍不住泪水挥洒,时光流逝,过去的事情已无法追回。
### 结尾
因为徐君来索要关于“儒荣堂”的诗,我感触于大义,便用这些言辞表达心意。我没办法到徐君的书房里尽情阅览他收集的资料,只希望这些资料能刊印发行,以此激发臣子们无尽的思索。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