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亡如存死如生,以诚则著著乃形。 二字貌出孝子诚,晓然如见亲在庭。 有人念母愁思凝,终日如痴呼不醒。 自云所见政如此,触物有感皆分明。 山形作我枕扇清,风叶舞我莱衫轻。 江芦千株白皎皎,尚想鹤发垂星星。 入户宛然闻忾息,恍惚欲下来举觥。 始知至孝无间断,圣人所以见墙羹。 譬如忠信纯熟者,立则参前坐倚衡。 然而存著亦非真,能于吾母用吾情。 所见皆从所念得,初非刻木外经营。 虽然铭镂在中扃,何待扁榜垂丹青。 要令目击助心想,不然安得名吾亭。
著存亭
译文:
对待已经去世的亲人就如同他们还活着一样,即便他们离世了,在我们心中也仿若还生活在世间。只要秉持着真诚的心,这种对亲人的情感就会彰显出来,而彰显出来后就会有具体的表现。
“著存”这两个字,精准地勾勒出了孝子的真诚,让人清晰地就好像看到亲人还在庭院之中。
有个人思念母亲,愁绪凝结,一整天都痴痴傻傻的,怎么呼喊都难以让他回过神来。他自己说所看到的景象就是这样,只要接触到事物有所感触,关于母亲的一切都格外清晰。
那山的形状好似能成为我的枕头,让我感到清凉;风儿吹动树叶,就像在舞动着我身上的莱衣,让它显得格外轻盈。江边那上千株芦苇一片洁白,我还会想起母亲那头发花白的模样。
走进屋子,仿佛还能听到母亲的叹息声,恍惚间感觉母亲就要走下来和我举杯共饮。
这时我才明白,至孝之情是不会间断的,这就是圣人见到墙壁都会想起亲人、闻到羹汤都会想到亲人的原因。
这就如同那些忠信品德十分纯粹的人,站着的时候感觉忠信就在眼前,坐着的时候感觉忠信就靠在车辕的横木上。
然而,“著存”这种表现其实也并非是真实的亲人还在,关键是能在对待母亲这件事上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所见到的那些关于母亲的情景,都是从内心的思念中得来的,并非像雕刻木像那样从外在去刻意营造。
虽然对母亲的这份情感铭记在内心深处,但为何还要用匾额、丹青来展现呢?
这是要让看到亭子的人能借助它来助力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如果不是这样,又怎么能给这个亭子取名为“著存亭”呢?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