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删定日华除广东宪取告中志深考古之语扁斋曰考古斋

东都有人持汉斧,南国无人系周圄。 未从刀锯宥者三,先即桁杨听之五。 五三异念同一仁,圣贤典故公日新。 心从仁上勘得道,笔与民间点为春。 百未试一刑几厝,忘其劳绩况恩数。 天语疑由公出然,公心默与天通故。 持平已遂留何须,责难未了归可图。 课效九章三章外,游心千古万古初。 剖斗折衡还未可,非绵蕞莫矫丛脞。 结绳之外画冠余,作古幸无嫌自我。

译文:

这首诗并非古诗词,而是一首古体诗,以下是为你做的大致现代汉语翻译: 在东都(可能指代北宋旧都汴京之类具有文化正统象征的地方),有人秉持着如同汉代良吏般的执法精神,而在南方这片土地上,却没有能像周朝那样完备的司法制度来约束违法之人。 还没来得及像古人那样三次宽宥罪犯,就先依据枷锁刑罚来审判案件。不过,无论是以三宥之法还是五刑之制来处理案件,其核心都是怀着同样的仁爱之心。您每日都在钻研圣贤留下的典故,不断推陈出新。 您从仁爱出发探寻到了为官之道,手中的笔能为民间带来生机与希望。您能力卓越,很多举措还未完全施展,当地的刑罚就几乎可以搁置不用了,人们甚至都忘了去计较您的劳绩和朝廷对您的恩赏。 天子的话语仿佛是从您这里发出来的一样贴合实际,这是因为您的内心默默与上天相通。 您执法公平,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便留在当地也是很合适的,但还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或许您也可以考虑谋划下一步的行动。 考核政绩不能只局限于常规的条款,您的心思应当遨游在千古历史的源头。 想要废除那些繁琐的制度还不太现实,如果没有像叔孙通制定绵蕞之礼那样的规范,就难以矫正如今政务的杂乱无章。 在远古结绳记事的时代之外,到后来以画衣冠象征刑罚的时期,开创先例也不必担心别人说这是自我标榜,大胆去做就好。
关于作者
宋代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