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萧叔原江山图画

玻璃横眠苍玉立,一段清姿天幻出。 霞作丹浆云墨汁,恢张太素以为质。 一时盘古纵横笔,万古玄冥浓淡色。 乾坤两间一亭中,立人自下酬答功。 酒盏碁枰意气充,薰炉茗椀情性融。 耳阏目阏还大道,声尘色尘入长空。 客来且伴主人醉,机械客犹梏仁智。 未知二者一之赘,休言一者赘之细。 上人已悟细之至,何当更悟也无细,若至之谓□□□。

译文:

在这幅江山图画里,那平静如玻璃般的水面横卧着,旁边苍郁的山峰像玉柱般挺立,这般清幽美好的姿态简直是上天幻化出来的奇景。 天边的云霞如同艳丽的丹浆,飘浮的云朵好似乌黑的墨汁,大自然以混沌的原始状态为质地,尽情挥洒。 仿佛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挥动着纵横豪迈的画笔,又似掌管冬天、黑暗的玄冥调配着万古以来的浓淡色彩。 乾坤天地间的万千景象都浓缩在这小小的画中亭台里,画面中站着的人在下方与这天地之景默默交流、回应。 画面里有人手持酒盏、摆弄棋局,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也有人守着薰炉、端着茶碗,情性在茶香与炉烟中交融。 他们似乎双耳不闻外界嘈杂,双眼不看尘世纷扰,回归到了大道的境界,让那声音的喧嚣、色彩的迷惑都消散在长空之中。 倘若有客人到来,就暂且陪着主人一同沉醉吧。那些心怀机巧算计的客人,还被所谓的仁义与智慧束缚着。 不知道到底是这心怀机巧的客人,还是追求仁义智慧的想法,哪一个才是多余的。更不必说那些细微的多余之处了。 高僧已经领悟到了细微的极致,何时能更进一步领悟到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细微呢?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就是…… (最后一句诗原诗有缺字,无法完整翻译)
关于作者
宋代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