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臣之子正功肯学能文求余印可

学探玉甃千仞井,笔扛龙文百斛鼎。 归根可以后冥茎,发刃难于先肯綮。 点铁要之便成金,即心是道道是心。 一案孔门重勘结,小圆为赐大为参。

译文:

陈良臣的儿子陈正功勤奋好学且擅长写文章,来请我给予评价认可。 他做学问就如同探寻那深达千仞的玉石砌成的井,不断向深处钻研;挥笔写作好似扛起能装载百斛重物、刻有龙纹的大鼎,有足够的能力和气势。 做学问能追根溯源,这样之后自然可以让学问的枝叶更加繁茂;但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却很难一下子就抓住关键要点。 就像点铁成金一样,要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使其发挥出最大价值;其实本心就是道,道也就是本心,关键在于内心的领悟。 这就好比要重新审理判定孔门的学术案件,在孔门弟子中,学问稍浅一些的就如同子贡(赐),而学问更为高深、能深入探究的就如同曾参(参),以此来衡量陈正功在学问道路上所处的位置。
关于作者
宋代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