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瞿公之孙东广机宜德远惠书若诗以能问于不能久之愧虚盛意敬赋古风谢塞

高庙中兴初十年,大参内制余百篇。 心声之发动夷夏,手泽所存传子孙。 得其传者孙之嫡,参自道根至枝叶。 一元生二二生三,万特取千千取百。 诗书其髓易其精,左右逢原笔纵横。 公先闻道非后进,我后获仁岂先生。 知津问津盖有得,教玉琢玉其何名。 玉虽不以石作使,以磨易磋亦其理。 春秋以来有师承,博约之外无宗旨。 风行水上旧为文,雷在地中新复理。

译文:

在高宗皇帝中兴的最初十年,参知政事瞿公在内廷任职时写下了上百篇诗文。他内心发出的声音震动了中原和边疆,留下的手迹文字在子孙中代代相传。 能够传承他学问的是他嫡亲的孙子,这传承就如同从道的根本一直延续到枝叶。就像从“一”生出“二”,“二”生出“三”一样,在万千事物中选取精华。 这位孙子把诗书的精髓、《易经》的精妙都融会贯通,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笔力纵横。瞿公是先领悟了道理的前辈,而我是后得到仁义启示的晚辈,又怎么能和先生相比呢。 您向我这个学问不如您的人请教,应该是有所收获;您这就像是教导玉石雕琢,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恰当的词来形容。 玉石虽然不会用石头来雕琢,但用磨和磋的方法来加工也是有道理的。从春秋时代以来,学问就有师承,除了由博返约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宗旨了。 诗文就像风吹过水面自然形成波纹一样自然天成,又好似春雷在地下涌动蕴含着新的道理。
关于作者
宋代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