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鉴赠赵制置

吁嗟此鉴,惟铜之精。 磨之治之,莹乎其明。 其明维何,洞烛毫发。 非由外至,实自中发。 我有良友,天支之英。 雄镇江淮,为时长城。 我宝此鉴,持以赠之。 此鉴此心,昭晰无疑。 鉴揭于斯,中涵万象。 物自不逃,初非鉴往。 人心至神,无体无方。 有如斯鉴,应而不藏。 鉴以尘昏,心以欲翳。 欲全其明,盍去其累。 经武折冲,厥任匪轻。 勿贪小利,勿徇虚名。 律身惟谨,上功必实。 欺心不萌,精忠贯日。 选择僚佐,为己强助。 众明翼之,厥光弥著。 昔者武侯,发教群下。 孜孜求益,不自满假。 陆抗摧敌,东还乐乡。 貌无矜色,谦冲如常。 两贤之心,惟其罔蔽。 千载凛然,犹有生气。 惟君天资,无歉古人。 愿如斯鉴,光景常新。

译文:

哎呀,这面镜子啊,是铜中精品。经过反复打磨整治,它变得极其莹润明亮。 它的明亮体现在哪里呢?能清晰地洞察毫毛和发丝般细微的事物。这明亮并非从外面得来,而是它自身所散发出来的。 我有一位好友,是皇族中的英杰。他雄踞镇守在江淮地区,是当今时代国家的坚固长城。 我珍视这面镜子,特地拿来赠送给我的好友。这面镜子就如同我的心意,明白清晰,毫无疑虑。 镜子摆放在这里,它的里面似乎蕴含着世间万象。万物都逃不过它的映照,并非是镜子主动去捕捉外物。 人心是极其神奇的,没有固定的形体和方位。就像这面镜子一样,能够回应外物而不刻意隐藏。 镜子会因为灰尘而变得昏暗,人心会因为欲望而被遮蔽。想要保持它的明亮,为什么不除去那些累赘呢? 你肩负着治理军事、克敌制胜的重任,这责任可不轻啊。不要贪图小的利益,不要追求虚假的名声。 约束自身一定要谨慎,上报功劳必须真实。心中不要萌生欺诈的念头,要让精诚的忠心直冲云霄。 要精心选择幕僚和辅佐之人,让他们成为自己强大的助力。众多贤明之人来辅助你,你的光辉就会更加显著。 从前诸葛亮,向部下发布教令。他孜孜不倦地寻求有益的建议,从不自满自大。 陆抗击败敌人后,从东边返回乐乡。他脸上没有丝毫骄傲的神色,依旧像往常一样谦虚。 这两位贤人的内心,是因为没有被蒙蔽。千年之后,他们的精神依然令人敬畏,仿佛还有着鲜活的生气。 我知道你天资卓越,丝毫不逊色于古人。希望你能像这面镜子一样,光彩永远常新。
关于作者
宋代袁燮

袁燮(一一四四~一二二四),字和叔,学者称絜斋先生,鄞(今浙江宁波)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调江阴尉。宁宗即位,以太学正召,未几以伪学党禁论罢。久之,得浙东帅属,调福建常平属官。嘉定元年(一二○八),召为宗正簿、枢密院编修官。二年,出知江州,迁提举江西常平、权知隆兴府。俄以都官郎召,累迁国子祭酒、秘书监、礼部侍郎兼侍读。十二年,因与史弥远争和议,罢归,太学诸生祖饯者三百余人。明年,提举鸿庆宫。起知温州,未赴。十七年卒,年八十一。遗著由子甫汇刻,有《絜斋集》二十六卷、后集十三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并辑为二十四卷。事见《西山文集》卷四七《显谟阁学士致仕赠龙图阁学士开府袁公行状》,《宋史》卷四○○有传。 袁燮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正少量底本明显错字。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