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边在良将,至矣晁生语。 边疆无良臣,胡能固吾圉。 孰为国之良,四德贵兼取。 智能制勍敌,仁能抚军旅。 勇足任爪牙,忠足寄心膂。 信哉人中杰,勋名在王府。 斯人世不乏,感会待明主。 艺祖英睿资,一剑定区宇。 愤彼敌人骄,求我万虎侣。 三边十四将,人人奋材武。 威名被草木,折冲自樽俎。 当年宠遇隆,哙等莫为伍。 关市擅征榷,金帛丰赐予。 机要时面陈,延见虚当宁。 天颜对咫尺,殿坐得容与。 等级忘尊卑,亲爱均肺腑。 久戍二十载,近亦十寒暑。 汉超守关南,贩鬻如巨贾。 法令安有此,优诏特听许。 进也治居第,𤭁瓦覆其宇。 有司每坠执,视进等儿女。 府库有余蓄,捐弃如粪土。 犒赏饫牛酒,骁雄率鼓舞。 贪夫冒绝险,敌情毕亲覩。 阴谋数侵犯,先事严备御。 师徒虽不多,勇悍莫予侮。 攻伐虽不闻,威德自周普。 乃知安疆策,保境功最巨。 汉高岂不伟,平城亦良苦。 卑词结和亲,金缯奉骄虏。 何如我宋兴,主圣群龙辅。 北人先屈膝,兹事掩前古。 方今虽治平,彻桑未阴雨。 和好宁可恃,人材要多贮。 古来蕞尔国,拔十且得五。 蜀有关及张,吴用周与鲁。 多士今如林,错薪刈其楚。 勿由权要门,要以公论举。 会当略细苛,毋使畏网罟。 深宏植本根,周密固牖户。 恩荣有感激,施设无龃龉。 闻昔淳化中,有臣曰承矩。 方田遏敌骑,塘泺深险阻。 当其建策初,群议亦交沮。 皇心断不惑,边城迄按堵。 往事可为则,明时岂无处。 规模要经久,废阙要纫补。 器械要习熟,人民要生聚。 委任果不疑,谗言敢轻吐。 守卫果得人,成功要有叙。 孰为当今时,视我开基祖。
安边
译文:
### 开篇论点
安定边疆关键在于良将,晁错说得太对了。要是边疆没有优秀的臣子,怎么能巩固我们的边防呢?
### 良将四德
什么样的人才是国家的良将呢?贵在能兼具四种品德。要有智谋,足以制伏强大的敌人;要有仁爱之心,能够安抚军队将士;要有勇气,足以担当冲锋陷阵的重任;还要有忠诚,能够让君主把他当作心腹。这样的人真是人中豪杰,他们的功勋和名声会被记载在王府之中。世上这样的人并不少,只是需要等待贤明的君主赏识和重用。
### 宋朝开国时期良将之盛
宋太祖有英明睿智的资质,凭借一把剑平定了天下。他愤恨敌人的骄横,寻求众多勇猛的将领。当时三边有十四位将领,个个都有出众的才能和武艺。他们的威名远扬,连草木都仿佛感受到了,不用动武就能在宴席间制敌取胜。当年他们受到的恩宠礼遇十分优厚,像樊哙那样的人都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他们在关市有权征收赋税,朝廷还大量赐予他们金银布帛。他们可以随时面见皇帝陈述机要之事,皇帝还会虚心地在朝堂上接见他们。他们能近距离面对皇帝的容颜,在宫殿中从容议事。皇帝和他们相处,甚至忘记了等级尊卑,像对待亲人一样亲近。
这些将领有的长期戍守边疆二十年,短的也有十年。比如姚汉超驻守关南,像大商人一样做买卖。按法令本不应如此,但皇帝却特意下诏允许。何进修建住宅,用琉璃瓦覆盖屋顶。有关部门常常放弃执法原则,对待这些将领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府库中有多余的积蓄,他们随意使用如同对待粪土一般。他们用美酒牛肉犒赏士兵,勇猛的将士们都备受鼓舞。那些勇敢的人冒着极大的危险,亲自去了解敌情。敌人有阴谋侵犯的迹象,他们能提前做好严密的防备。虽然军队人数不多,但敌人不敢轻视和欺侮他们。虽然没有听说他们大规模攻伐,但他们的威望和恩德却能广泛传播。
### 对比汉朝,强调宋初安疆之策
由此可知,安定边疆的策略中,保境安民的功劳是最大的。汉高祖虽然伟大,但被困平城时也十分艰难。他只能用谦卑的言辞与匈奴和亲,献上金银丝帛讨好骄横的匈奴。哪比得上我们宋朝兴起,君主圣明,有众多贤才辅佐。北方的敌人早早地就屈膝臣服,这是前所未有的盛事。
### 当下的建议
如今虽然国家太平,但我们也要像还没下雨就修缮房屋一样做好准备。和敌人的和好关系怎么能完全依靠呢?我们要储备更多的人才。自古以来,就算是小国选拔人才,也能十个人中得到五个。比如蜀国有关羽和张飞,吴国有用周瑜和鲁肃。现在人才众多如林,我们要像割柴草时选好柴一样选拔人才。不能通过权贵的门路来选拔,而要依据公正的舆论推举。要适当放宽一些细小苛刻的规定,不要让人才害怕陷入法网。要深入地培植国家的根本,周密地巩固边防。让人才因得到恩荣而心怀感激,施展才能时没有阻碍。
### 举例说明贤君支持良策
听说在宋太宗淳化年间,有个叫何承矩的大臣。他提出用方田的方法阻挡敌人的骑兵,挖掘塘泺使边防地势变得深险难行。当他刚开始提出这个计策时,众人的议论纷纷反对。但皇帝心意坚定,不为所动,最终边城得以安定。过去的事情可以作为准则,在如今的清明时代,又怎么会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 总结与期望
我们制定的策略要能够长久实行,有缺失的地方要及时修补。要让士兵熟练使用器械,让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增多。君主任用人才要坚决不疑,这样谗言就不敢轻易出口。如果守卫边疆的人任用得当,成功就会有次序地到来。谁能在当今这个时代,比得上我们宋朝的开国太祖呢?
关于作者
宋代 • 袁燮
袁燮(一一四四~一二二四),字和叔,学者称絜斋先生,鄞(今浙江宁波)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调江阴尉。宁宗即位,以太学正召,未几以伪学党禁论罢。久之,得浙东帅属,调福建常平属官。嘉定元年(一二○八),召为宗正簿、枢密院编修官。二年,出知江州,迁提举江西常平、权知隆兴府。俄以都官郎召,累迁国子祭酒、秘书监、礼部侍郎兼侍读。十二年,因与史弥远争和议,罢归,太学诸生祖饯者三百余人。明年,提举鸿庆宫。起知温州,未赴。十七年卒,年八十一。遗著由子甫汇刻,有《絜斋集》二十六卷、后集十三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并辑为二十四卷。事见《西山文集》卷四七《显谟阁学士致仕赠龙图阁学士开府袁公行状》,《宋史》卷四○○有传。 袁燮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正少量底本明显错字。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