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赴府学释奠

羽籥兴东序,春秋纪上丁。 行祠汉丞相,学礼鲁诸生。 俎豆兼三代,罇罍奠两楹。 雾中槐市暗,日出杏坛明。 昔齿公卿胃,尝闻弦诵声。 何须向阙里,首善本西京。

译文:

在学校的东序里,人们手持羽籥跳起祭祀的舞蹈,按照春秋时期的传统,选定上丁日来举行释奠之礼。 我们前往祭祀汉代贤明的丞相,就像当年鲁国的儒生们认真学习礼仪那样庄重。 祭祀用的俎豆等礼器,兼容了夏、商、周三代的规制;樽罍等酒器,恭敬地摆放在殿堂的两楹之间。 清晨,雾气弥漫,学府如同那曾经的槐市一般昏暗;待太阳升起,那象征着讲学圣地的杏坛便明亮起来。 往昔我作为公卿子弟入学读书,常常能听闻学堂里传来的弦歌诵读之声。 又何必一定要前往孔子的故乡阙里去感受礼乐教化呢?这京城的学府本就是推行教化、首善之地啊。
关于作者
宋代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