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狩于近郊

讲事时农隙,斿车引狩畋。 旌门开霁野,帐殿拂霜天。 星斗随华盖,风云逐宝鞭。 翼开花浪急,围合锦城圆。 射狡无遗镞,从奔必应弦。 迹人轻过电,骑队速回漩。 鸷翮纷争击,材卢亦竞先。 亟来余逸足,径下不虚拳。 勇气凌金鼓,懽声杂筦弦。 抗緌分逆顺,植表阅周旋。 汤德逾三面,尧心岂两豜。 颁禽均近列,赐帛及高年。 坐幄陈慈宴,停舆劳力田。 鸣铙回彩仗,斜日下蒙泉。 宁校虞旗获,聊供庙俎鲜。 简稽严卒乘,典制寓蹄筌。 甫草深怀古,磻溪念得贤。 威灵增震耀,夷虏慑腥膻。 羽猎尝箴汉,车攻昔美宣。 词臣兹纪咏,抑未愧前篇。

译文:

皇帝选择在农闲时节外出巡视并进行狩猎活动。出游的车马引导着这场狩猎之行。 猎场的旌门在晴朗开阔的原野上敞开,皇帝休息的帐殿仿佛轻拂着霜寒的天空。星辰和北斗好似跟随着皇帝的华盖,风云也好像追逐着皇帝的宝鞭。 两翼的队伍如同开花的波浪般迅速展开,包围圈合拢起来,就像一座圆形的锦城。猎手们射箭去捕杀狡兽,箭无虚发;追逐奔跑的猎物,必定会应弦而倒。 负责寻找野兽踪迹的人行动轻快,快如闪电;骑兵队伍迅速地回旋驰骋。 凶猛的鹰鹞竞相搏击猎物,善跑的猎狗也争着向前。那些跑得快的野兽很快就被追上,猎手下马捕捉,每一拳都不会落空。 将士们的勇气超过了金鼓的节奏,欢呼声与管弦乐声交织在一起。通过系在箭上的丝绳来区分射中与未射中,树立标志来检验众人的行动是否规范。 皇帝的仁德超过了商汤的“网开三面”,心怀天下,并非只为猎取两只大兽。 狩猎结束后,将猎获的禽兽分发给身边的大臣,还赏赐丝绸给年长者。皇帝坐在帐幄中举办充满慈爱的宴会,停下舆驾慰问辛苦种田的百姓。 随着鸣铙声响起,彩色的仪仗队开始返回,夕阳渐渐西下,映照在蒙泉之上。 这次狩猎并非是为了比较谁捕获的猎物多,只是为了供奉宗庙,让祭祀的俎上有新鲜的祭品。 同时,通过这次狩猎严格检阅了士兵和战车,相关的典章制度也蕴含在其中。 看到深深的甫草,不禁缅怀古代贤君;想起磻溪,便思念像姜太公那样的贤才。 皇帝的威灵更加震耀四方,让那些心怀异心的夷虏因畏惧而不敢轻举妄动。 汉代扬雄曾作《羽猎赋》来劝谏皇帝,《诗经·车攻》曾赞美周宣王的田猎。如今我作为词臣写下这首诗来记录和咏赞这次活动,想来也不会愧对前人的篇章。
关于作者
宋代张方平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