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杂咏 天池

朝登天池峰,暮酌天池水。 一枕僧榻清,钟磬半空里。 平生此名山,籍籍满吾耳。 乘兴作远游,杖策自不已。 行行到绝顶,尘世知隔几。 云烟出其下,渺视犹万里。 山川与人物,往往尽蒙被。 始疑翻雪涛,混同一彭蠡。 顷刻开一罅,初见山逦迤。 仿佛人世界,未可详目指。 山中为予言,此地去天咫。 风雨晦冥候,与世殊不似。 霖潦方下作,山头旋磨蚁。 云深此埋屋,山下乃不尔。 历验予所言,其言亦非诡。 未必隔仙凡,高深实殊轨。 初夜现佛灯,数星林末起。 如萤复如炬,或明亦或止。 昔闻颇甚怪,今见乃如此。 寄语登山人,仍须细穷理。

译文:

早上我登上天池峰,傍晚我品尝天池水。在僧人的榻上睡了一觉,感觉清幽宁静,而那钟磬声仿佛从半空中传来。 我这一生啊,早就听闻这座名山的大名,它的美名在我耳边萦绕许久。于是我乘兴踏上了远游之路,拄着拐杖一直前行不停歇。 一步一步走到了山顶绝顶,这才知道与尘世相隔了不知多远。云烟在山脚下弥漫,俯瞰下去仿佛有万里之遥。山川和人物,常常都被这云雾所遮蔽。我一开始还怀疑这是翻腾的雪涛,就像那浩瀚的鄱阳湖一样混沌一片。 过了一会儿,云雾忽然裂开一道缝隙,我才初次见到连绵起伏的山峦。那景象仿佛是另一个人间世界,但又让人难以详细地用眼睛去指明每一处。 山中的人对我说,这个地方离天很近。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时候,这里和尘世的景象截然不同。当大雨倾盆而下的时候,山顶上的人就像旋转的蚂蚁一样渺小。云雾浓厚时能把屋子都掩埋起来,可山下却不是这样。 你可以验证我所说的话,我说的这些可并非假话。未必这里就真的分隔了仙界和凡界,只是地势的高低不同,景象差别就如此之大。 初夜时分,佛灯出现了,有几颗星星般的光亮从树林尽头升起。它们有时像萤火虫一样微弱,有时又像火炬一样明亮,时明时灭。以前听闻时觉得十分怪异,如今亲眼见到果然如此。 我想告诉那些登山的人,还需要仔细去探究其中的道理啊。
关于作者
宋代陈文蔚

陈文蔚(一一五四~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一五《癸未老人生日》“翁余九十儿七十”推定),字才卿,学者称克斋先生,上饶(今属江西)人。曾举进士不第。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始从朱熹学。后聚徒讲学,与徐昭然等创为豫章学派。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以上所著《尚书解注》,授迪功郎。卒年九十四(《宋人传记索引》作卒年八十六,未知何据)。有《克斋集》十七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明刻本附张时雨《陈克斋先生记述》,明嘉靖《广信府志》卷一六、《宋元学案》卷六九有传。 陈文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张时雨崇祯十七年刻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