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元老教授衡州

三代之学废,专门竞成家。 经隔千百年,孔庙徒奢夸。 我朝跨两汉,斯文惟有涯。 天下书院中,赐书几五车。 石鼓亦佳处,湘流带长沙。 衡山为其冲,南国无以加。 猗与庆历盛,风化浃迩遐。 州县俱养士,开设始足嘉。 或困举子习,沉思实堪嗟。 公卿比涂出,歆艳孰敢哗。 淳熙二三贤,使节连帅牙。 葺彼旧遗事,丘记镇淫哇。 青春复来守,讲道方萌芽。 古意忽不嗣,政治由隆污。 只今数间屋,定知未倾斜。 如君肯交我,分教且及瓜。 杳渺上重湖,霜风动梅花。 它乡莫回首,空使望眼赊。 岁月信逾速,人事纷攫拏。 勉勉俪前修,无缪毫厘差。

译文:

### 序:感慨学术与教育现状 三代时期那种纯正的学术教育传统已经荒废了,如今学者们各自专注于某一领域,竞相自成一家。经典著作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变迁,如今孔庙虽然宏伟奢华,但似乎也只是徒有其表,失去了真正的内涵。 ### 盛赞本朝教育 我们宋朝超越了两汉时期,文化学术虽有一定的边界,但也十分繁荣。天下的书院众多,朝廷赏赐的书籍多得能装满五车。 ### 介绍衡州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湘江流经此地,与长沙相连。衡山矗立在它的要冲之处,在南方地区没有能与之媲美的。想当年庆历年间真是昌盛啊,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教化影响到了远近各处。州县都开始重视培养人才,开设学府这种举措实在值得称赞。 ### 惋惜教育弊端 然而,有些学子陷入了科举应试的陋习之中,只知死读书,缺乏深入的思考,实在让人叹息。如今的公卿大多是通过科举之路脱颖而出的,这使得人们羡慕不已,也没人敢对此提出异议。 ### 回顾淳熙年间的教育建设 淳熙年间有几位贤能之士,他们作为朝廷使节,来到地方任职。他们修复了那些过去遗留下来的教育事务,像前人丘氏的记载能压制那些不良的风气。曾经有官员在春天前来任职,致力于传播学问,让学术之道开始有了萌芽的迹象。可惜啊,古人的这种教育理念忽然没能传承下去,政治的好坏也影响着教育的兴衰。 ### 描述石鼓书院现状 如今石鼓书院只剩下几间屋子了,但我知道它还没有完全衰败。 ### 送别郑元老 像您这样愿意与我交往的人,如今要去衡州任职,等到任期满了才能回来。您要迢迢远行到那浩渺的重湖之上,霜风会吹动着梅花。到了他乡可别总是回首故乡,不然只会让思念更加漫长。时光过得实在太快了,人间的事情纷繁复杂,相互争斗。希望您能努力向古代的贤达看齐,不要有丝毫的差错。
关于作者
宋代韩淲

韩淲(一一五九~一二二四)(生年据《瀛奎律髓》卷二○,卒年据《全宋词》),字仲止,号涧泉,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上饶(今属江西)。元吉子。早年以父荫入仕,为平江府属官,后做过朝官,集中有制词一道,当官学士。宁宗庆元六年(一二○○)药局官满,嘉泰元年(一二○一)曾入吴应试。未几被斥,家居二十年(《石屏集》卷四《哭涧泉韩仲止》)。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有《涧泉集》二十卷、《涧泉日记》三卷。事见本集卷二、四、一四、一五、二○有关诗文。 韩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涧泉集》为底本。校以残本《永乐大典》、《瀛奎律髓》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