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祔庆成

明诏初发中,奉慈讲升祔。 考典下容台,集议付近署。 双礼稽国章,大义推经据。 参覆经宰司,裁定皆宸虑。 献后正壶仪,仍几被遗顾。 拥佑隆帝室,清夷赞王路。 懿主钟景命,禖宫开庆祚。 灵长繄发祥,熙洽本垂裕。 蓬阙邈仙𫐌,柏城拱寒树。 别飨隔昭穆,时思怵霜露。 阳月日上辛,斋居待清曙。 当衙荐宝册,夹道陈卤簿。 玉色俨庄栗,渊衷缅驰慕。 端闱出翟车,黄道回天步。 千官陪祠庭,秘祐宁神御。 盛德配不祧,至孝始如素。 穹厚昭精纯,蕃夷入仪注。 涣汗肆庆宥,需云均膏饫。 广爱形海区,教忠宪侯度。 下臣叨载笔,书法资典故。

译文:

这是一首与皇家祭祀、尊奉等重大礼仪活动相关的诗,下面是其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朝廷的英明诏令刚刚从宫中发出,是关于奉慈庙进行升祔之礼的事宜。 相关部门依据典章制度,把此事交付给礼部(容台),召集众人商议并将讨论结果送到近署。 这两项礼仪严格遵循国家的规章,其背后的大义有经典依据可推寻。 经过宰相们的反复审核,最终的裁定都出自皇帝的深思熟虑。 献后端正了后宫的礼仪规范,先帝临终时还对她有所嘱托。 她护佑着皇室日益隆盛,为国家的清平稳定、王道畅行做出了贡献。 贤德的君主承受着上天的美好使命,在禖宫开启了国家的福运。 皇室的气运长久,正是源于她所发祥的福祉,国家的和乐太平也是她留下的恩泽。 如今她已如仙子般远去,仙车缥缈难寻,只有柏城边的寒树默默拱立。 她的祭祀在别处,与祖宗的昭穆次序有所间隔,每到时节引发哀思,让人如霜露加身般凄楚。 十月上旬的辛日,皇帝斋戒独居,等待清晨的到来。 在衙门前献上宝册,道路两旁陈列着仪仗队。 皇帝神色庄重严肃,内心深处满是缅怀追慕之情。 皇后乘坐的翟车从宫门驶出,皇帝在黄道上缓缓前行。 众多官员陪同在祭祀的庭院,神秘的庇佑让神灵得以安宁。 献后的盛德足以配享宗庙而不迁祧,皇帝的至孝之情始终如一。 天地都彰显着皇帝的精纯心意,连周边的蕃夷也遵循着礼仪规范。 皇帝颁布诏书进行大赦和庆贺,如及时雨般让天下人都得到恩泽。 广泛的仁爱之情遍布四海,以忠诚来教导臣民,彰显着侯王的法度。 我这个小臣有幸参与记录此事,书写时依靠典故来规范行文。
关于作者
宋代张方平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