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暑雨

泽国气温湿,暑候尤鬰蒸。 矧更并江海,霖霪久相仍。 沉阴不暂解,云雾常昏凝。 蛾蝶败禾麦,鳅鳣占田塍。 菌本出床脚,藓痕粘杖藤。 蜗蚓离窍窦,伸缩殊自矜。 蛙黾聒昼夜,耳惯犹愁憎。 漫水接河汉,宁复分淄渑。 暑弱为寒冒,阳微遭阴凌。 震雷寂不发,凄风时暴兴。 孰此宰四序,令烦无威棱。 将由列缺惰,何处闲曲肱。 飞廉独掀扑,公尔作阴朋。 共力起波浪,势且襄冈陵。 涉古考经说,助阳义有凭。 古典救日法,于社萦朱绳。 置麾伐五鼓,消慝使勿胜。 庶几灾沴革,幸获忻谷登。 幽斋窗户暗,懵瞀思不澄。 有如坐盎缶,巾羃施层层。 疚心忝抚字,搔首徒鬅鬙。 安得昏霾辟,坐见白日升。

译文:

江南水乡气候温暖而湿润,到了暑热时节,更是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更何况这里临近江海,长时间的连绵大雨下个不停。 阴沉的天气一直没有片刻缓解,云雾常常昏暗凝滞地笼罩着大地。飞蛾和蝴蝶大量繁殖,破坏了田间的禾苗和麦子;泥鳅和黄鳝在田埂上肆意游动,仿佛占领了这片土地。 床脚长出了菌类,苔藓的痕迹黏附在拐杖和藤条上。蜗牛和蚯蚓从洞穴里爬出来,得意洋洋地伸缩着身体。青蛙不分昼夜地聒噪,即使耳朵已经习惯了这种声音,还是忍不住发愁和憎恶。 泛滥的洪水连接着天河,哪里还能分得清淄水和渑水呢。暑热之气被寒气压制,阳气微弱,遭受阴气欺凌。震雷安静得不再发作,凄冷的风时不时突然刮起。 是谁主宰着四季的变化呢,让这烦人的暑雨如此嚣张,毫无威严可言。或许是雷神偷懒懈怠了,不知道在哪里悠闲地弯着胳膊休息。风神飞廉却独自兴风作浪,公然与阴气结为朋党。 它们合力掀起波浪,那势头似乎要淹没山冈和丘陵。翻阅古代经典进行考证,扶助阳气是有依据的。古代拯救太阳被遮蔽的方法,是在社坛周围缠绕红色的绳子。 设置旗帜,敲响五鼓,消除邪恶之气,让它们不能得逞。希望这样能改变灾害的状况,幸运地迎来谷物丰收。 幽静的书房里窗户昏暗,我头脑昏沉,思绪无法清晰。就好像坐在一个大瓮里,头上层层地蒙着巾帕。 我内心愧疚,愧于自己身为地方官却没能安抚好百姓,只能无奈地挠着蓬乱的头发。怎样才能驱散这昏暗的阴霾,亲眼看到明亮的太阳升起呢?
关于作者
宋代张方平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