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与赵仓使

江淮倚襄沔,两纪当分拏。 皇天憗一老,一正遗万差。 长城蔽江汉,双骏腾渥洼。 英灵萃千载,智勇出一家。 以德不以威,以静不以哗。 以信不以欺,以俭不以奢。 跻人上衽席,含哺相咿哑。 胡马饮江水,狞飚扫蒹葭。 月明戍楼啸,风急秋城笳。 边勋一夔老,史笔五色花。 遗烈在伯仲,奎画崇褒嘉。 递迭吹埙箎,嘈杂空淫哇。 玉节飞先声,一道争传夸。 单骑造阊阖,三舍日未斜。 野䔩饭山馆,龟手疲马檛。 霰雪皴衣棱,敢惮千里遐。 双旌与五马,所至弓刀遮。 惨舒出顾盼,辉光生齿牙。 笑公后其乐,白日无精华。 次边隔江东,籴涌无从赊。 赫炎苗不苏,潋滟圬不芽。 紫葵圃不畦,黄粟山不畬。 扶携及襁褓,颠踣如蓬麻。 相看尽菜色,槁立疑帝豝。 精明见家法,了事才咄嗟。 所急先民天,以次清胡沙。

译文:

### 诗歌大意 江淮地区依靠着襄沔之地,二十多年来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上天怜悯眷顾一位老者,他以一己之正矫正万千的差失。 他就像长城一样遮蔽着江汉地区,又如同从渥洼水中奔腾而出的两匹骏马般杰出。千年来的英灵都汇聚于他一身,智谋与勇气在他一家尽显。他治理地方依靠德行而非威严,追求宁静而不喜喧哗,秉持诚信而不搞欺诈,崇尚节俭而杜绝奢侈。 他让百姓得以安稳地生活,人们嘴里含着食物,相互咿呀谈笑。然而,胡人的战马已经饮到了江水,狰狞的狂风扫过芦苇。明月下,戍楼上传来声声呼啸;秋风中,秋城的胡笳声急促悲凉。 建立边功的这位像夔一样的老者,他的事迹会被史官用如五色花般绚烂的文笔记载下来。他的功业与前辈相比也毫不逊色,皇帝的御笔对他给予了崇高的褒奖。他和同僚之间相互配合,就像埙和箎和谐吹奏,那些嘈杂的靡靡之音都显得空洞无物。 他持着玉节威名远扬,所到之处,一道的人都争着传颂夸赞。他单人匹马直奔朝廷,日行三十里太阳都还未西斜。在野外的山馆中吃着简单的饭食,手上冻裂了口子,还疲惫地挥舞着马鞭。霰雪把衣服的棱角都冻得僵硬了,他哪里会害怕这千里的遥远路途。 他出行时,双旌和五马相随,所到之处都有弓刀护卫。他的一个顾盼就能决定人们境遇的好坏,话语中都散发着威严的光彩。有人笑着说他把享乐放在后面,连白日都显得黯淡无光。 靠近边境且隔着江东的地方,粮食价格飞涨,根本没法赊购。炎热的天气让禾苗无法复苏,水泽边的土地也不发芽。紫色的葵菜在菜圃里无法成行,黄色的粟米在山上无法耕种。百姓们扶老携幼,连襁褓中的婴儿都带着,颠沛流离如同蓬麻一般倒下。大家相互看着,脸上都是菜色,瘦得像站立的野母猪一样。 他能从家法中汲取精明的智慧,处理事情只需瞬间决断。他把百姓的急难放在首位,接下来就要清扫胡人的沙尘,收复失地。 ### 诗歌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释居简代人写给赵仓使的作品,高度赞扬了赵仓使的德才、功绩以及他心系百姓、以民为先的品质,同时也描绘了边境地区的战乱和百姓生活的困苦,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期望。诗中用典丰富,如“渥洼”“夔”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语言风格较为古朴,情感真挚深沉。
关于作者
宋代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磵,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磵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磵文集》十卷、《北磵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浄慈寺志》卷八、《灵隠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磵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另从《大藏经·北磵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