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半山诗,瞠乎不可及。 风骚融老腹,取次有掇拾。 清放太白章,悲壮杜陵集。 争雄而竞秀,鼎峙高嶪岌。 譬将云作锦,绚烂那得袭。 又如月长新,纤圿不可入。 山川谢佳丽,风雷怯呼吸。 想当下笔时,会见真宰泣。 惜哉有此奇,孔室未许入。 当时死翰死,颜孟庶并立。
八三姪借半山诗因以示之
译文:
我读王安石(号半山)的诗,简直望尘莫及,只能惊叹。
他把《诗经》的“风”“骚”传统都融会在了肚子里,随时都能从脑海中汲取素材来写诗。
他的诗有李白那种清新豪放的风采,又有杜甫诗集里的悲壮情怀。
这两种风格争奇斗艳,就像三座高峰并立,高峻挺拔。
他的诗就好像用云彩织成的锦缎,绚烂夺目,旁人根本无法模仿。
又如同那月亮,永远那么清新皎洁,连一点点瑕疵都没有。
山川见到他的诗,都会自愧不如自己的秀丽风光没被表现得更好;风雷读到他的诗,都会胆怯自己的声势没能在诗中完美展现。
我猜想他下笔写诗的时候,连天地的主宰都会感动得落泪。
可惜啊,他虽然有如此奇特的诗才,却没能进入儒家圣人的行列。
要是他在学术和品德上也能达到顶尖水平,或许就能和颜回、孟子并肩而立了。
关于作者
宋代 • 陈宓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复,学者称复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干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历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