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先君子,受爵每惧盈。 国恩恨未报,遗训昭誓盟。 两兄既即世,与子相须生。 学问若过时,书剑两无成。 年各过五十,以恩厕簪缨。 出虽稍迟滞,亦忝半刺荣。 幸有旧田庐,勤俭可无营。 宦游要及物,闲居亦舒情。 乖隔逾一年,便风劳寄声。 愿言速加鞭,晨兴课归程。 有亲头已白,中夜梦纡萦。 日日迟尔至,一尊欢笑并。 五马固足恋,二毛还可惊。 幸有故园竹,霜葩娱弟兄。 岂务耳目玩,庶令心体平。 一瓢晏共饮,诗书托余龄。
通刺师道弟
译文:
过去我的先父啊,每次接受朝廷爵位时,总是害怕自己会自满而招来灾祸。他心怀未能报答国家恩情的遗憾,留下的训诫就如同庄严的盟誓一般。
两位兄长都已经离世了,你我二人相互依靠着生活。学习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时机,那文才和武艺都将一事无成。
如今咱们都已年过五十,凭借朝廷的恩典跻身于仕宦之列。虽然出仕为官的时间稍晚,我也有幸担任了州郡长官的副职。
幸好我们还有祖传的田产和房屋,只要勤俭持家,就无需为生计奔波经营。为官就要为百姓谋福利,赋闲在家也能让心情舒畅。
我们分别已经超过一年了,借着顺风的机会,我盼望着能收到你的消息。我希望你能赶紧加快行程,清晨就开始安排归来的路程。
咱们的双亲头发都已花白,我半夜做梦都会因为思念他们而心烦意乱。我每天都盼着你回来,到时候我们能共饮一杯,欢笑相伴。
太守的职位固然令人留恋,但咱们头发斑白的模样也着实让人惊心。好在故乡还有竹子,那经霜的竹花可以供我们兄弟二人赏玩。
我们并非是追求耳目之娱,只是希望借此让内心平静。我们可以像颜回一样,一瓢饮共甘苦,在诗书的陪伴下安度晚年。
关于作者
宋代 • 陈宓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复,学者称复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干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历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