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师道弟奉亲游延平凤山

我来一载强,再觌凤山面。 时当秋末垂,群木尚葱倩。 卓彼鸾停姿,清流洁于练。 照影眩其仪,世治乃一见。 伊予独何人,娄获遇奇盼。 去年旱少收,田里多流转。 今年虽得稔,旧恙复枝蔓。 圣主肩有虞,斯瑞遂可援。 却笑闽越氏,虽美谁与传。 山势较奇崛,泉源费洿羡。 坚松峻壁挂,暗溜阴崖溅。 莎寒晚不雕,果异红堪恋。 四围巧逻遮,千级窘攀缘。 弟兄承板舆,向晚不知倦。 诗成寄山中,聊用纪缱绻。

译文:

我来到这里一年多了,这是第二次见到凤山的模样。此时正值秋末,山上众多树木依旧葱茏秀丽。 那山中的鸟儿姿态宛如鸾凤停栖般卓然出众,清澈的溪流比白色的绸缎还要洁净。溪水映照出鸟儿美丽的身影,让人目眩神迷,这样的祥瑞之景只有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才会出现。 我究竟是什么人啊,竟然多次有幸遇见如此奇异的美景。去年遭遇旱灾收成很少,田间的百姓大多流离失所。今年虽然获得了丰收,但是以往的灾患遗留的问题又像枝蔓一样滋生。 圣明的君主有虞舜那样的贤德,这样的祥瑞之景就有了依据。反而可笑那闽越地区的人们,虽然拥有如此美景,却没有谁能将其传颂出去。 凤山的山势格外奇崛,那泉源让人既惊叹又羡慕。坚韧的松树挂在陡峭的山崖上,幽暗的水流在阴崖处飞溅。莎草在寒冷的夜晚也不凋零,奇异的果实红得让人留恋。 山峦四面环绕,就像巧妙地将这里包围起来,登山的石阶有千级之多,攀爬起来十分艰难。 我和师道弟陪着父母坐在板舆上游玩,到了傍晚都不觉得疲倦。现在诗已写成,把它寄给山中的友人,姑且用它来记录我们这次游玩的深厚情谊吧。
关于作者
宋代陈宓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复,学者称复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干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历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