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祐我宋,衮衮生巨人。 正学迈贾董,彤庭亲选抡。 声名喧宇宙,勋业见寅亮。 伟哉吕与李,王陈踵经纶。 文章特余事,德行金玉纯。 文靖有雅量,风云际熙辰。 所以到圣治,唐虞俗再淳。 先生轶前驾,学力欺孟荀。 平生事靖退,墨头自要津。 群小竞狐媚,佳兵媒其身。 挺然出正论,玉色垂大绅。 银台凛风驳,世仰凤与麟。 直道志丘壑,通涂辍枢钧。 岂为一己计,宁牧千里民。 泉山号大郡,氓贾甲七闽。 以宽则容奸,急则鳏寡颦。 先生得其道,三年政和均。 孰疾不得医,孰屈不得伸。 餐药置左右,砂芹不再陈。 建阁储六籍,凿井膏城𬮱。 巍巍百雉堞,楼橹俄一新。 海壖亦有学,穷邑增廪囷。 百废已具举,一毫不惊尘。 此特以迹言,孰识襟怀春。 下士有一善,不啻连城珍。 斯民有一隠,不啻闻频呻。 遂令无远迩,士民尽归仁。 四海望霖雨,行当趋紫宸。 臯夔踵高躅,岂特诸子伦。 某也未闻道,一官尝苦辛。 蹉跎二纪余,抱志几鬰湮。 得宰山水县,低头抚凋贫。 连岁田少收,输殿不见嗔。 顷年有疑狱,口讷愧訚訚。 高明一垂照,三囚脱死濒。 缪政了无术,教条每知遵。 罪戾惧不免,荐扬果何因。 感恩方激切,归辕遽攀轮。 焦桐既蒙盼,寿或柏与椿。 敢不自奋励,冀陪东阁宾。
送邹给事
译文:
上天庇佑我们大宋,接连不断地诞生出杰出的人物。他们纯正的学问超越了汉代的贾谊和董仲舒,在朝廷之上被精心选拔出来。他们的声名在宇宙间广泛传播,其功勋业绩彰显出对朝廷的忠诚辅弼。伟大啊,像吕夷简和李沆这样的贤相,随后王曾、陈尧佐等人也相继谋划国家大事。文章创作对他们来说只是小事,他们的品德操行如同金玉般纯粹。李文靖公(李沆)有宽宏的度量,在兴盛的时代与风云际会。所以才使得圣明的统治得以实现,让社会风俗像唐尧虞舜时代那样再次淳朴起来。
邹先生您超越了前人,学问和才力甚至超过了孟子和荀子。您一生追求宁静退让,即使头发花白也自守于重要的地位却不追逐名利。那些小人竞相用谄媚的手段谋取私利,而您却因反对不义之战而给自己招来麻烦。您毅然挺身而出发表公正的言论,面容如玉,身佩大带,庄重威严。您在银台司时,秉持风骨驳正谬误,世人敬仰您如同敬仰稀世的凤凰和麒麟。您秉持正直之道,心怀归隐山林的志向,即便在通途大道上也放弃了枢要之位。您并非只为自己考虑,宁愿去治理一方百姓。
泉州是著名的大郡,百姓和商贾之多在七闽地区位居前列。如果治理宽松就会纵容奸邪之人,如果治理严苛则会让鳏寡之人忧愁叹息。先生您掌握了恰当的治理方法,在任三年,政令和谐公正。谁生病了能得到医治,谁受冤屈了能得到伸张。您把药物放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饮食简单,粗茶淡饭不再重复。您建立楼阁来储藏六经等书籍,开凿水井来滋润城墙和城门。那高大的城墙,城上的望楼很快焕然一新。海边的偏远地区也有了学校,贫穷的城邑增加了粮仓。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已兴办起来,一切都平静有序,没有丝毫惊扰。
以上只是从表面事迹来说,谁又能真正了解您如春天般温暖的胸怀呢。地位低下的人有一点长处,您都视如价值连城的珍宝。百姓有一点痛苦,您就像听到他们频繁的呻吟一样感同身受。于是使得无论远近,士人百姓都归向仁义。天下人都盼望您能像及时雨一样润泽苍生,您即将前往朝廷。您定会像皋陶、夔那样追随先贤的高尚足迹,哪里只是和一般人相提并论呢。
我还没有领悟到大道,做一个小官也常常辛苦不已。时光虚度了二十多年,抱负几乎被埋没。我得以掌管一个山水环绕的小县,低头安抚那些困苦贫穷的百姓。连年田地收成不好,上缴赋税排在末尾您也不见怪。前些年有一桩疑难案件,我口才笨拙,惭愧自己不能能言善辩。您英明地加以关照,让三个囚犯免于死亡的边缘。我治理不善毫无办法,只是常常知道遵守您的教导。我害怕自己免不了犯下罪过,您举荐我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我感恩之情正激烈深切,您却要回车离去,我急忙攀住您的车轮挽留。您既然对我有所赏识,愿您寿命如同松柏和椿树一样长久。我怎敢不自我激励奋发,希望有朝一日能陪在您的身边,成为您东阁中的宾客。
关于作者
宋代 • 陈宓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复,学者称复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干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历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