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足圆通性,一念本昭彻。 佛我与信心,是三无差别。 凡人未见圣,如渴以河说。 佛身忽现前,如水印秋月。 心精自开遮,见根匪优劣。 念中有大士,珠璎百宝结。 补陀洛伽相,在在犹日揭。 是名为正观,倒想作奇绝。 稽首圆通尊,兹念无起灭。 非相亦非念,不盈复不阙。 唯然观自在,无眼耳鼻舌。
郑德言亲睹洛伽观音相遂依所见绘画朝夕严奉且求赞语敬题其旁
译文:
这首诗是对观音菩萨相关感悟的表达,以下是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内容:
观音菩萨具备圆满通达的本性,心中的一个念头原本就是清晰透彻的。佛、自我和坚定的信心,这三者实际上并没有差别。
普通的人没有亲眼见到神圣的观音菩萨时,就如同口渴的人只是空说有大河却无法解渴一样。而当佛身忽然出现在眼前,就好像水面上映照着秋天的月亮那般清晰、自然。
内心的精诚会自然地决定是开启还是遮蔽我们的认知,能看见事物的根由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
在人们的念想当中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她身上佩戴着用百宝串成的珠璎珞。那普陀洛伽山上观音菩萨的法相,无论在哪里都如同太阳高悬,光明普照。
这就叫做正确的观想,如果产生颠倒的想法,那可就把它想得太过奇异独特了。
我恭敬地向那圆满通达的观音菩萨行礼,心中对菩萨的这份念想不会兴起也不会灭去。
它既不是某种具体的形象,也不是某种特定的念头,不会盈满也不会缺损。
唯有那自在观照世间的观音菩萨,已经超脱了眼、耳、鼻、舌等感官的局限。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