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别驾寄牡丹歌次韵

别驾寄我新诗章,赏花须赏花中王。 我诵此诗欲大叫,山川灵气未始亡。 忆昔少年健如虎,两脚不住寻奇芳。 何曾著眼看桃李,天台洞口呼刘郎。 痴儿𫘤女意自得,不肯随我超凡常。 嵩山洛浦忽入梦,秦人汉士俱堂堂。 仰天大笑不复道,朱宫紫府森开张。 是时青春二三月,姚家一树真黄裳。 其余牛家魏家种,千红万碧罗新妆。 论花固是花中杰,论人亦是人中祥。 不觉我醉花亦醉,不觉花香人亦香。 气高已压玉笥缀,骨硬肯羡金钗行。 授我以元君之云篆,沃我以王母之霞觞。 当时跳出生死窟,自此踏倒名利场。 怀洞庭兮悲潇湘,吟清风兮咏沧浪。 仙人击节相属和,贱子起舞尤颠狂。 历聘二十八列宿,遍谒三千六上皇。 东风未断薰风起,江北吹落江南藏。 天葩何年到此土,形貌虽减神犹昌。 濂溪先生夸富贵,东坡老子怜忠良。 不如煎酥煮面吃,大胜三椀搜枯肠。

译文:

潘别驾寄给我新写的诗章,诗里说赏花就要赏那花中之王牡丹。我诵读着这首诗,忍不住想要大声呼喊,这说明山川间的灵气从未消亡。 回忆起往昔,我年少时健壮如虎,两条腿不停地去寻觅奇花异草。哪里会去留意桃李之花,就像在天台洞口呼唤刘郎一样,我一心追求不凡之花。那些痴傻的儿女们自鸣得意,却不肯跟随我超脱寻常的境界。 嵩山和洛浦的美景忽然进入我的梦境,梦中秦朝、汉朝的贤士都仪表堂堂。我仰天大笑,不再多言,只觉那朱宫紫府雄伟壮观地展现在眼前。 那时正值青春二三月,姚家的那株牡丹宛如身着黄色衣裳的佳人。其余牛家、魏家所种的牡丹,千红万紫,如同新妆丽人罗列在一起。 这些牡丹论花自是花中的杰出者,论起与之相关的人,也都是人中的祥瑞。不知不觉间,我沉醉其中,仿佛花也醉了;不知不觉中,花香四溢,我似乎也染上了那股香气。 牡丹气质高雅,已压过玉笥山上的花;它骨格刚硬,怎会羡慕金钗美人。它就像授予我元始天尊的云篆天书,又似用西王母的霞觞美酒让我畅饮。 当时我仿佛跳出了生死的困境,从此踏倒了名利的战场。我心怀洞庭、悲叹潇湘,吟诵着清风、歌咏着沧浪之水。仙人打着节拍与我唱和,我这个平凡之人起舞更是癫狂。 我仿佛游历了二十八星宿,拜见了三千六百上皇。东风还未停歇,薰风又起,江北的牡丹吹落,江南的牡丹却隐藏起来。 这非凡的牡丹不知何年来到这片土地,虽然形貌有所衰减,但神韵依然昌盛。濂溪先生夸赞牡丹富贵,东坡先生怜惜牡丹似忠良之人。可在我看来,与其欣赏牡丹,不如煎酥煮面来吃,这比喝三碗茶来激发诗兴还要畅快。
关于作者
宋代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