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守近灵祠,偕游薄晚归。 云疎通日影,风景作霜威。 博约诗情健,盘桓酒力微。 旌麾分颉颃,戈戟耸光辉。 左右车帷彻,周连烛炬围。 湖流平杳杳,泉派溅霏霏。 却念观珪剑,仍欣赏钵衣。 庙楼临浩渺,寺阁倚峩巍。 灯火还城市,烟波远石矶。 鼓钟初警动,驺驭始分飞。 胜槩同时遇,贤朋共乐稀。 佳章蒙寄贶,隣愧得仁依。
次韵程给事同孙觉学士杨宪景略天衣谒禹庙夜归
译文:
和尚们居住的地方离大禹的神庙很近,我们一同出游,到傍晚才回来。
稀疏的云朵中透出太阳的光影,秋景已经有了寒霜般的肃杀之气。
大家吟诗谈论,诗歌意境博采广收又简洁凝练,诗兴十分高涨;在这游玩中徘徊流连,酒意也微微上头。
旗帜在风中高低翻飞,戈戟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车子左右的帷幕都撤掉了,周围环绕着明亮的烛火。
湖水平静而又悠远,泉水飞溅起细小的水珠。
回想起在庙中看到的美玉和宝剑,又欣赏了精美的钵衣。
禹王庙的楼阁面临着浩渺的湖水,寺庙的楼阁倚靠在巍峨的山峦旁。
带着灯火回到城市之中,湖中的烟波远远地笼罩着石矶。
寺庙的钟鼓声刚刚敲响,侍从们便各自分散离去。
这样的美景在同一时间相遇,能和贤能的朋友一同享受实在是太难得了。
承蒙你寄来美妙的诗文,我虽感到惭愧,但能得到如此仁德之人的亲近也是幸事。
关于作者
宋代 • 赵抃
赵抃(一○○八~一○八四),字阅道(一作悦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是士,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洲。至和元年(一○五四),召为殿中侍御史。嘉祐元年(一○五六),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英宗即位,奉使契丹,还,进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一○六四),出知成都。神宗立,以知谏院召还,秋,擢参知政事。熙宁三年(一○七○),因反对青苗法去位。历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复徙杭州。元丰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于衢。七年卒,年七十七。谥清献。有《清献集》十卷。事见《东坡集》卷三八《赵清献公抃爱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赵抃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献集》(十卷,其中诗五卷)为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陈仁玉刻元明递修十六卷本(其中诗七卷,简称陈本,书藏北京图书馆)、明成化七年阎铎刊本(简称阎本,藏上海图书馆)、明嘉靖四十一年杨准序汪旦刊本(简称杨本,藏华东师大图书馆)、一九二二年赵氏仿宋重刊本(简称赵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