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宪司拓圃筑亭取康节语名以四春得古诗十二韵

皇天平四时,不以秋先春。 仁人奉天职,不以德后刑。 次序固云然,表里元相因。 方春布阳炜,万物皆精神。 当秋乃揫歛,黄落山川贫。 天机之浅者,荣悴为戚忻。 谁知天地心,于此常肫肫。 既尝验诸理,又以取诸身。 四德孰非元,四端孰非仁。 刑威虽时用,生意固长存。 四时长有春,吾闻邵子云。 触事识初心,乃以名吾亭。

译文:

老天爷公平地安排四季,不会让秋天先于春天到来。 有仁德的人奉行上天赋予的职责,不会把施行德政放在刑罚之后。 事物的次序固然是这样,而它们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原本是相互依存的。 当春天来临,阳气散布温暖,世间万物都显得生机勃勃、精神焕发。 到了秋天,万物收敛生机,树叶枯黄飘落,山川也显得一片萧索。 那些只看到事物表面变化的人,会因万物的繁荣与衰败而或喜或忧。 谁能知晓天地的本心呢,其实它一直都怀着深厚恳切的情感。 我们既可以从道理中去验证这一点,也能从自身去体悟。 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哪一种不是源于最初的善念?人的四种善端,哪一种不是出自仁心呢? 刑罚威严虽然有时会被使用,但世间的生机本就长久存在。 四季其实常常都有春天的气息,我曾听闻邵雍先生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要在每一件事情中去认识自己最初的本心,所以就用这个意思来给我的亭子命名。
关于作者
宋代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