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未科斗,图书未龟龙。 粲然天地间,此理触处逢。 是谓象之祖,而为数之宗。 昊牺古神圣,先得人所同。 文因而繇之,旦出亦并雄。 讫于我孔圣,天命滋益恭。 浑然一理贯,密察而从容。 辞变与象占,四者固所崇。 推辞以知变,象占在其中。 荒荒秦汉后,学者昧所从。 不以灾异会,则以虚无通。 天开周程子,易道乃复东。 动静静复动,终始始而终。 上承千年绪,下起百世风。 同时有邵子,讲道于伊嵩。 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无穷。 即物验消长,先几知吉凶。 邵子极道数,独立几无戎。 二程自周孔,为时开梦梦。 其归则一耳,昧者结忡忡。 学之将柰何,矧余倍颛蒙。 要知羲皇心,须踏周孔踪。
次韵张太博得余所遗二程先生集辩二程戏邵子语
译文:
在文字还没有像蝌蚪文那样出现,河图洛书还未以龟龙呈现祥瑞的时候。
在这天地之间,明亮清晰地存在着一种道理,处处都能遇到它。
这就是卦象的源头,也是数理的根本。
远古的伏羲是古代的神圣之人,他率先领悟到了人们所共有的那种认知。
周文王依据此进行推演,周公旦出现后也同样杰出。
一直到我们的孔圣人,他对天命越发地恭敬。
那浑然一体的道理贯穿始终,既能够精细观察又能从容应对。
《易经》中的卦辞变化、卦象以及占筮之法,这四者向来被尊崇。
通过推求卦辞就能知晓变化,象占的道理也蕴含在其中。
自荒远的秦汉之后,学者们都茫然不知该遵循什么。
他们不是用灾异现象来附会,就是用虚无的理论来解释。
上天开启了周敦颐和程颢、程颐这些大儒的智慧,《易经》的大道才又重新兴盛起来。
事物的运动与静止相互转化,结束又开始,循环往复。
他们上承接了千年的学术传统,下开启了百代的学风。
同时代有邵雍先生,在伊水和嵩山一带讲学论道。
他研究天地的运行变化,阴阳的无穷奥秘。
根据事物来验证兴衰消长,能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预知吉凶。
邵雍先生极其精通道数之学,独立特行几乎没有敌手。
二程先生直接传承周敦颐和孔子的思想,为当时混沌的人们开启了智慧。
他们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可愚昧的人却为此忧心忡忡。
对于学习这些学问该怎么办呢?更何况我还十分愚笨。
要想了解伏羲氏的心意,就必须踏上周公和孔子的足迹。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