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戏中兴,驻跸东南。 江沱之安,匪帝所堪。 飙起霆驱,沛泽以甘。 慰于望霓,意则可探。 念昔臣甫,赋万丈潭。 谓彼应龙,潜雺隠岚。 岂嵌窦是即,岂泉石是耽。 救民一心,大造实参。 方阳初骄,民忧未惔。 彼界此疆,饮瓢粟甔。 遵养必时,毕毓毕涵。 亦既太甚,炎威孔燂。 播奏之艰,□□孰餤。 必其来苏,以溉以覃。 帝惟明习,讵不我谙。 升自天衢,时乘其骖。 视此沸𬬻,而忍弗戡。 维宁亲是先,匪乐之酣。 维复雠是怀,匪垢之含。 鬰鬰久居,若古有谈。 毋功之幸成,而德之或惭。 臣谓此心,与天地三。 龙变难谌,龙髯已毵。 心画之昭,贲于宝函。
孝宗皇帝杜甫万丈潭诗御书赞
译文:
啊呀,大宋迎来中兴之世,皇帝车驾暂驻东南之地。可仅仅是偏安江沱一带的安稳,并非皇帝所能满足。皇帝如疾风骤起、雷霆驱驰一般,施展出如甘霖般的恩泽。这就如同及时雨慰藉了盼望着解救的百姓,其心意不难揣测。
回想起昔日臣子杜甫,曾写下《万丈潭》一诗。诗中提到那应龙,潜藏在云雾和山岚之中。它岂是只眷恋那山岩洞穴,岂是只沉溺于清泉怪石。它有着拯救百姓的一片赤诚之心,实则参与了天地的造化。
当骄阳初起、气焰嚣张之时,百姓的忧愁还未消散。各个地方的百姓,只能依靠微薄的饮食维持生计。时机未到,就耐心等待,包容养育万物。可当旱情愈发严重,炎热的威力极其猛烈。百姓的疾苦难以言表,谁又能忍受这般煎熬。必然要让百姓脱离苦难,得到滋润和恩泽。
皇帝圣明洞察,怎会不了解这些情况。他从朝堂高位降临,如同应龙乘驾着神马而来。看着这如沸腾熔炉般的人间疾苦,又怎忍心不去拯救。皇帝把奉养亲人放在首位,但并非是贪图享乐。心里时刻怀揣着复仇雪耻的志向,并非是能容忍耻辱。长久地抑郁而居,就如同古人所谈论的那样。皇帝怎会希望不劳而获取得成功,又担心自己的德行有所欠缺而心生惭愧。
我认为皇帝的这份心意,可与天地相并列。可惜就像应龙变化难以预料一样,皇帝已然离世。而皇帝书写的诗篇却光彩照人,珍藏在珍贵的宝函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原文中有缺字(□□),在翻译时难以准确补全其含义,只能按文意进行大致的翻译。此诗理解有一定难度,若你还有疑问,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