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自晋始,盖因其风俗之清而流之于妍。 降而六代,又以其习尚之笃而溺之于专。 维唐设科,身判书言。 作成自初,欧褚争先,薛靓张颠,颜真迎便。 中世而后,虽经生楷隶,犹得以扬镳而鸣鞭。 五季日卑,吾宋兴焉。 士以德进,舍艺之偏。 既窒其进取之涂,故世之以书名家者,皆不杂以人而纯乎天。 更八叶之豫丰,乃设学而详延。 有芾者出,集其大全。 盖繇羲献而来,溯崇观而前,或营萃以拔棘,或宫墙而及肩,或小醇而大疵,或舍正而取权。 六书之统,殆所谓芾之死不得其传也。 𪩘𪩘乔岳,洋洋大川,草木风云,波涛蛟鼋。 我系此评,其然岂然。 较三十里,后八百年。
米元章书简帖赞
译文:
关于书法的讨论从晋代开始,这大概是因为晋代社会风俗清逸,从而使得书法风格趋向妍美。
到了六朝时期,又因为当时人们对书法风尚的崇尚极为深厚,以至于在书法追求上陷入一种偏执。
到了唐代设立科举科目,其中有考察书法等内容。从一开始培养书法人才,欧阳询和褚遂良竞相争先,薛稷书法工致,张旭狂放不羁,颜真卿顺势崛起。
唐代中期之后,即使是普通的书生写的楷书隶书,也能够在书法领域一展风采。
五代时期,书法的格调日益卑下,到了我们大宋兴起。宋代士人凭借品德进取,摒弃了技艺上的片面追求。
既然阻塞了凭借书法进取的途径,所以当时以书法闻名的人,都不掺杂人为的功利因素,而是纯粹凭借天赋。
历经八朝的安乐富足,于是设立书学并广泛延揽人才。
有个叫米芾的人出现了,他集书法之大成。
从王羲之、王献之以来,到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之前,有的书法作品像在荆棘中艰难汇集精华,有的只是达到书法门墙而未登堂入室,有的小有精妙之处但也有大的瑕疵,有的舍弃正统而追求权变之法。
六书的传统,大概可以说在米芾死后就难以传承了。
米芾的书法如同高耸的山岳,浩浩荡荡的大河,其中蕴含着草木的生机、风云的变幻,还有波涛中的蛟龙、大鳖。
我写下这样的评价,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或许现在难以评判,就像相隔三十里的距离难以看清,那就等八百年之后再做定论吧。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