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居仁瞻仰收召二帖赞

吕氏一门,我朝韦平。 衣冠既南,孰为典型。 猗欤北扉,翰墨腾英。 难进之风,蔼于心声。 其进维何,风雷隠砰。 贱霸尊王,万古作程。 天将开之,以豁聩盲。 孰遏其萌,维盗实憎。 观公初心,何止惩羹。 亲朋斯升,方喜汇征。 私书之诒,犹欲却行。 岂愿空言,与乳臭争。 道之将宏,非人所能。 俯首事雠,众方若酲。 讵知祸胎,自汉公卿。 沦胥一谈,大吕为轻。 纶音一颁,四海竦聆。 臧宫鸣剑,贾谊请缨。 书下奉天,已识中兴。 曲笔谁欤,反肆讥评。 阴险何知,云收雾明。 公帖初获,我心未宁。 谓彼噂沓,臆度以情。 是或鼠腐,犹疑鸿冥。 既见公书,恳恳至诚。 视彼傥来,虽宠若惊。 肯以王言,屈于奸朋。 公义既昭,公论既明。 迨今百年,犹歉混并。 时欤数欤,迄莫我听。 公帖云烟,公心日星。 彼犬之狺,何吠非形。 天澄气清,修竹兰亭。 阅此帖焉,对于汗青。

译文:

### 逐句翻译 吕氏这一门家族,在我大宋就如同汉代的韦氏、平氏那样显赫荣耀。 士大夫们随着朝廷衣冠南渡之后,还有谁能成为世人效仿的典范呢? 哎呀呀,吕居仁这位身居高位之人(北扉指代宰相之位),他的翰墨之作英气勃发。 他那种不轻易出仕、难进易退的高风亮节,从他的言语心声中都能感受到和蔼可亲。 他出来为官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那是如同风雷在暗中震荡轰鸣一般,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尊崇王道,鄙视霸道,这理念可成为万古以来的准则。 上天要开启一个新的局面,来让那些糊涂愚昧的人清醒过来。 可又是谁遏制了这刚刚萌生的好势头呢?原来是那些奸佞小人实在憎恶正义。 看吕公当初的本心,哪里只是因为曾经的挫折而有所顾虑呢。 亲朋好友都得到升迁,正为大家一起前进而欣喜。 从他私人书信里,还能看出他想要退让、不恋权位的想法。 他怎会愿意只说些空话,去和那些乳臭未干的人争斗呢。 大道要得到弘扬,不是某个人能够决定的。 当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样,低着头去侍奉仇敌的时候。 又有谁能知道这灾祸的根源,其实就来自像汉代那些没有骨气的公卿呢。 因为一场不当的言论,连像大吕钟这样的正声都被轻视了(比喻正确的理念被忽视)。 皇帝的诏书一颁布,四海之内的人都恭敬聆听。 像臧宫那样拔剑请战,贾谊那样主动请缨为国效力的人出现了。 诏书传到奉天城,人们已经预感到中兴的希望。 可又是谁用歪曲的笔法,反而肆意地讥讽批评呢。 那些阴险小人哪里懂得道理,如今乌云散去、迷雾澄清。 我刚得到吕公的字帖时,心里还不安宁。 想着那些说坏话、议论纷纷的人,会凭主观猜测来妄加评论。 我还怀疑这是不是像老鼠的腐物一般没有价值,又觉得也许它如同鸿鹄高飞难以捉摸。 等我见到了吕公的书信,才发现是那样的诚恳真挚。 对比那些偶然得到的荣宠,他即便受到恩宠也如同受到惊吓一样保持清醒。 他怎肯为了帝王的某些言辞,就屈服于奸邪的朋党呢。 吕公的大义已经彰显,公众的评论也已经明晰。 到如今已经过去百年,可还是有混淆是非的情况存在。 这是时运如此,还是天数如此呢,始终没人能真正理解。 吕公的字帖如同云烟一般飘忽,但他的内心却像日月星辰一样光明。 那些像狗一样乱吠的人,不就是对着影子瞎叫吗。 如今天空澄澈、空气清新,就像兰亭边的修竹一样美好。 阅读着这字帖,就如同面对着史书一般。 ### 总体说明 这篇赞文是岳珂为吕居仁的收召二帖所写的赞颂之辞。文中高度赞扬了吕居仁的道德风范、政治理念和高风亮节,同时批判了那些歪曲事实、讥讽正义的奸佞之人。最后表达了对吕居仁的崇敬以及对其事迹未能得到完全公正对待的感慨。
关于作者
宋代岳珂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