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四十二首 其一二七

吾佛舒广长舌相,不即此座亦不离。 尔时宝积诸长者,持七宝盖而献佛。 如庵道人道机熟,今亦即色以明心。 攒花簇锦出新好,而以组绣作佛事。 一一针孔一世界,一一花叶一如来。 森罗万象影重重,莫不一法之所印。 此座非高亦非广,此被非阔亦非狭。 舒即大千悉弥满,收入微尘不迫窄。 譬如随色摩尼珠,是被光明亦如是。 昼夜常转如是轮,须弥灯王为作证。

译文:

我们的佛祖舒展那广长的舌头之相,他既不是就停留在这座位上,可也未曾离开。 那个时候,宝积等诸位长者,手拿着用七种珍宝装饰的宝盖来献给佛祖。 如庵道人对佛法的领悟和运用十分娴熟,如今就借助眼前的色相来阐明心性。 他所营造的景象如同攒聚花朵、簇拥锦绣一般,呈现出新奇美好的样子,还以精巧华丽的事物来开展佛事活动。 每一针孔就代表着一个世界,每一片花叶中都蕴含着一尊如来。 世间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影像重重叠叠,无一不是由佛法所印证。 这座位既不算高也不算宽广,这被子既不算宽阔也不算狭窄。 把它展开,整个大千世界都能被填满;将它收拢,即便小如微尘也不会显得迫促狭窄。 就好像那能随不同颜色而变化的摩尼宝珠,这被子所散发的光明也是如此奇妙。 无论白天黑夜,都像这样不断转动着佛法的车轮,须弥灯王会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
关于作者
宋代释广闻

释广闻(一一八九~一二六三),赐名佛智,号偃溪,俗姓林,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年十五从智隆于宛陵光孝寺。十八受具戒。初谒印铁牛。追随少室睦、无际派甚久。后谒浙翁琰于天童、双径,师之。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住庆元府显应山净慈禅寺。移住香山智度禅寺、万寿禅寺。淳祐五年(一二四五),移住雪窦资圣禅寺。八年,住育王山广利禅寺。十一年,住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宝祐二年(一二五四),住景德灵隠禅寺。四年,住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景定四年卒,年七十五。为南岳下十八世,浙翁琰法嗣。有《偃溪广闻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林希逸撰《塔铭》。 释广闻诗,以辑自《语录》者及其中单编之诗依原卷次编为两卷。

纳兰青云